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分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分析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   乔亚孟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习作教学是写作的起步,需要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帮助,同学间的合作……,依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依赖若形成习惯、难以摆脱,就形成了“习作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影响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习作依赖性”是长期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习作教学难点问题。小学生习作依赖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依赖心理反而变得越加强烈。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教学的角度探究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以便进一步寻求帮助学生克服习作的依赖性促进习作主动性的有效教学策略。此项研究不仅具有实践价值,而且可以为习作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北京市某区4——6年级学生。随机抽取900余名学生。

(2)采用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在习作中是否存在依赖性及依赖程度。

(3)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访谈,以弥补问卷的缺憾。访谈主要涉及依赖性的成因。

(4)对44节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讲评课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听课,观察教师和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表现及相互作用,了解习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习作指导所占时间及内容和方式,分析与学生习作依赖性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   小学生习作依赖性的表现

访谈、听课、观察及问卷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着如下现象:

第一,              依赖教师的指导。听课中发现,接触到习作材料之后,学生往往没有写作的冲动。总是期待着教师提问,期待着教师指定习作内容,期待着教师的指导,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似乎就不知道写什么或怎么写。

       

表1     对学生习作独立性进行调查(你喜欢怎样完成习作)            

年级

人数

指导   习作

习作       指导        修改

独立完成

240

55 ( 23.%)

105   (44%)

85  (35%)

260

99 ( 38 %)

104   (40%)

57  (22%)

300

138 ( 46%)

121   (40%)

41  (14%)

201

112 ( 56%)

67    (33%)

22  (11%)

          

调查表明:小学生习作的依赖性问题一直持续到小学六年级,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依赖教师指导的人数增加。

第二,依赖家长的辅导。有的学生课堂习作时磨磨蹭蹭,访谈中了解到,磨蹭的目的是把作文拿回家去,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对某校中年级学生调查表明,有30%的学生喜欢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习作。

第三,依赖学习伙伴。有的学生在教师指导后,依然不积极思考,等待全班或小组的讨论,在讨论中是忠实的听众,其习作常与学习伙伴雷同。

第四,依赖“作文选”。抄袭、移植作文选中习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竟然把习作成功的秘诀归咎于对“作文选”习作的“改头换面”或“移花接木”。

以上调查表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心,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

(二)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

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是多方面的:

1、过高的习作要求,使学生力不从心,缺乏自信。

以往的作文教学过分重视写作的知识系统和写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提出过高的习作要求。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了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相应降低了过高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依然喜欢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如要求高年级学生习作“立意要高、要有意义”,要求中年级学生想象要合乎逻辑。这样的要求,学生“跳一跳”是够不着的,因此觉得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只好“奉命而作”,或请家长代言。

2、缺少童心的命题设计,使学生“望而生厌”,习作动力缺失。

以某语文教材中年级习作设计为例(见表2):

表2          小学语文教材中年级习作设计类型统计

教材

看图

应用

记实

想像

总数

第五册

2

0

6

0

8

第六册

1

1

6

0

8

第七册

3

0

5

0

8

第八册

1

1

6

0

8

总计

7

2

23

0

32

          

以上习作命题除看图作文、应用文写作外,都是记实性的写作。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他们产生思想、意向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而教材的习作命题设计却使他们的想象无处发挥。

高年级习作命题中,往往带有明显的道德判断,如《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尊敬的人》……,学生很难把这些严肃的命题与自己感兴趣的富有童心童趣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因而缺乏习作兴趣。

没有动机,缺乏兴趣,感受不到习作的快乐,又不得不去完成,于是寄希望于对“作文选”的抄、背、套和他人的帮助。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无奈,是一种逃避,他们从心理上就不想写(不一定不会写)。

3、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维“规范”成“模板”。

长期以来,习作起步教学训练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         复现型:向学生提供现成的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看图作文、观察实物作文、复述情节作文……,学生的习作只需要再现内容。

(2)         模仿型:向学生提供范文,指导学生仿其文,仿其格,仿其意,仿其法,学生的习作只需要“再造”内容。

(3)         模式型:向学生提供各种句式、段式及篇章的写作范式,指导学生按照固定的结构模式作文,学生的习作只需填充内容。

表3         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作文训练内容的统计

 

习作总次数

复现型

模仿型

模式型

其他

第五册

8

2

4

2

0

第六册

8

2

3

3

0

总计

16

4

7

5

0

          

以上统计可以说明复现型、模仿型、模式型教学模式在习作起步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习作实践是在严格规范的训练中起步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模仿练习,掌握习作的技能。但是这种训练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小,使学生内在潜能难以自由发挥,学生的头脑中储存了若干的模式,不断强化训练,有使这些模式定格成“模板”,习作也就成了套模式、仿范文、被动再现的雕虫小技。

4、 教师的过度指导,把学生的“悟性”挤压成“惰性”。

在完成以上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指导——习作——讲评——修改”又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先接受指导,再遵照规范作文,已成为学生习作练习的定式。

在教学中教师对指导的重视仅从教学时间的分配便可看出,以下是对44节习作教学中师生活动平均时间的统计:

表4        习作教学中师生活动时间分配统计表

活动

课型

教学

时间

教师指导

(含师问生答)

学生之间

的讨论

学生说文

或读文

学生独立

写作、修改

习作指导课

40

20

5

10

5

习作讲评课

40

24

5.5

5

5.5

          

教学中教师常常把习作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密的知识、能力点,对学生逐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定格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上,他们没有必要多想,也不可能想出什么。久而久之,习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不知所措。随着教师指导的不断加强,学生习作的独立性非但没有养成,反而不断消蚀。

5 封闭的教学程序,把学生的“灵性”禁锢成“奴性”。

在所听过的习作指导课中,80%以上的课是当堂宣布习作命题(含各类命题形式),当堂提出习作要求,当堂进行习作指导,学生当堂习作(或编写提纲)。在常态的习作教学中,学生一般需要在80分钟的作文课上完成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到习作的过程。在这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或教材垄断着习作的命题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依此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牵引学生步步走向教材或教师的设计,并最终对学生的习作行使评价的权力。在这封闭的习作全程中,学生毋庸查阅资料,也毋需探究问题,没时间驰骋想象,更没有自由发挥创造的余地。在这种情景下,“为教师而作”的心理驱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教师要我写什么,教师要求我怎样写,如何写教师才会喜欢,自己的习作教师会如何评价。实际上他们在用自己的笔复制教师或教材的思想,他们从心理上不可能摆脱对教师依赖。

6 “合作”时机不当,自主建构扭曲成盲目依从。

在一节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课上,学生阅读了《高贵的施舍》一文后,有的学生提出“一个独臂的乞丐,经过怎样的奋斗才可能成为董事长的呢?”话音刚落,教师就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进行补写练习。以下是一个小组四名同学的习作构思梗概:

表5           4位同学写作构思情况表

学生

独臂人从乞丐到董事长的经历

工地做苦工Ú学电脑Ú找到好工作Ú不断升职Ú  董事长

扫马路Ú学电脑Ú找到好工作Ú当董事长干儿子Ú董事长

搬砖 Ú 学外语 Ú 找到好工作 Ú 不断升职 Ú 董事长

当小工 Ú 学习 Ú 找到好工作 Ú 不断升职 Ú 董事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实施讨论法的基本策略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