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一)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截至本周,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已告结束。以高中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理念来关照本单元的教学实践,会发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学中尚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

首先,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在知识层面出现较严重的断层现象,而要弥补这些知识断层,需要占用一定量的课堂时间。初中语文教学中,因为诗歌不作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因而诗歌教学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点缀,学生对诗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个模糊的、非常感性的层面上;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尤其是古典诗歌的鉴赏,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要研读的四大板块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这些诗歌因为年代的久远和诗歌本身的模糊性和多意性,又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教师讲解诗歌的有关知识,例如意象、意境、各种艺术手法等等,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学习诗歌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得非常充分,而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

其次,探究是一个在研讨中逐步发现并有所得的过程,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的保证。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缺乏探究的时间,也缺乏探究的积极性。新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各科几乎不约而同的将旧教材中高二甚至于高三的内容放在了高一阶段,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普通学生只是接受和消化这些知识尚且感觉吃力,每天忙于完成各科作业,根本无暇去探究。例如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要求之一是背诵所学诗歌,这是属于积累层面的要求,也是诗歌学习的基本要求,但是部分同学仅完成这样的任务尚且感到吃力,对老师布置的旨在进一步理解和探究性的思考题根本无暇顾及,课堂上他们更希望教师将知识直接呈现,以便以最快捷的方式吸纳,而不用费时费力的探究。

再次,新课程的教学容量与课时安排的不匹配也导致了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匆忙。

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逐步展开,潜移默化的过程,面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解决之道就在于教师首先要在完成了对学生学习初始阶段的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引之后,要坚定地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进教学设计之中,以问题为载体,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也希望各科教师通力合作,将学生从题海中拯救出来,给他们以探究的时间和心情,让探究成为一种乐趣。

警惕学生的“重理轻语”现象(一)

吴爱红

近几年,语文教学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部分学生不爱学习语文,尤其是理科较强的男生,对语文学习更是点到为止,不肯多用时间和精力,结果导致偏科现象。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果不作出较有效的应对,这种“重理轻语”的现象可能会越发严重。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对于优等生来说,我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学生每天光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已经很吃力了,对于语文老师布置的对课文的感受和鉴赏以及课外阅读之类的“软作业”就只能是“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今年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有可能会使这一现象加剧。因为截至目前看,高一任课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上,为了应对考试评价,都部分的融入了老教材的内容,而各科课时又较之以前都有所减少,课上学生没有更多的练习时间,通过布置作业来强化训练就成为了最顺理成章的事。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学习的重点却在于对文本仔细的体会、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这些都不是依靠定量的书面作业所能实现的。截至上周末,我所了解的情况是除了教学中有背诵的要求以外,学生课余极少有时间学语文。

其次,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标志性词语是——积累、感悟、熏陶,从这三个词中就不难看出语文学习既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要求主体参与性很高的浸润过程。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不可能短期奏效,一蹴而就。它要求学生要踏踏实实的做,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语文学习的 “ 渐进性 ”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这就使得部分喜欢“短平快”式学习方式的学生积极性受到打击。再加上部分语文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却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学生的成就感较低。而与之相反的是,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 “ 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 ” 。

第三,以功利心看待语文学习。

就中国现在的国情而言,高考就像是鲤鱼要跃的龙门,跳过去,人生可能就是另一重天。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极强的功利心去对待学习。语文学习的“渐进性”特点会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感到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而且语文学科优等生和普通学生的分数差距也远没有理科那么明显,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促使学生甚至家长作出相对“明智”的选择:放松语文学习。

警惕学生的“重理轻语”现象(二)

对策研究

吴爱红

面对学生的“重理轻语”现象,一味抱怨无济于事,应当积极研究对策,加以解决,现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克服。

一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根据上一篇反思的分析可知,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高中语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可以“吃老本”。,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 “ 空洞 ” ,产生 “ 我想学,我要学 ” 的心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然后按照高考的评分原则予以评分,原本以为原文已经看懂,翻译是小菜一碟的同学才意识到高中翻译的严格性和直译的难度,在此时我进入到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虚词等知识点的解析,强调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以后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孔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爱因斯坦也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 “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 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真的能化 “ 压力 ” 为 “ 魅力 ” ,让 “ 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 ,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 “ 信心是成功之舟 ”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出力不见效,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及时地组织一些小的检测或竞赛活动(侧重考察基本知识和能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 “ 表扬和奖励 ” 代表着一种 “ 权威 ” 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再如:学生学语文,最怕的还有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学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 —— 鉴赏诗歌的形象 —— 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 —— 品味诗歌语言 —— 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两周的训练,学生觉得 “ 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 ” 。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生准确鉴赏一首诗歌的能力尚不具备(因为阅读太少),但无论怎样,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 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 ” , “ 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 ” 。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适度模糊: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下一篇: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