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二)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时紧张的情况下 , 我们该如何用教材

吴爱红

一转眼 , 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学已近尾声 . 这两个月来 , 教学上一直有老虎追赶的感觉 , 这个老虎就是教学进度 . 从教十几年 , 在语文教学中从来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仓促 : 没有时间复习新课 , 没有时间处理习题 , 没有时间整理知识 , 没有时间做提升能力的训练 , 没有时间检测学习效果 …… 课堂一直是在讲授新课 , 包括周六补课 , 甚至晚自习 . 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究竟有没有提升 , 能不能应对高中的模块考试 , 我心中确实没底 . 客观的说 , 这样的仓促 , 一方面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 , 同时也和我校十月份以来高一教学屡受冲击有关 . 但不管原因如何 , 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 因为如果不有所改变的话 , 接下来的模块二的教学势必更加仓促 , 因为完成它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 . 因此确实有必要反思一下前一阶段的教学思想 , 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反思必修一的教学 , 我认为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用教材的问题 . 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 , 很多专家给出的方法是不讲或少讲 .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问题 . 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应试能力必须是在一定量的阅读和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提高的 , 而现在一个单元只有三篇文章 , 如果教师再做删减 , 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能力提升点将依托什么来体现 ? 再者 , 教材所选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经典的名篇或文体特征鲜明的规范文章 , 总体上应当优于教师个人补充的教学内容 , 所以我认为删减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 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 我目前初步的考虑是在接下来的模块二的教学中 , 将每单元的教材内容分为欣赏和训练两部分 . 选择两篇文章和学生研讨学习 , 力求传递知识和技能 情感与态度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将另一篇文章作为阅读训练篇目 , 由教师按照考试的题型拟出一些问题 , 供学生口答或笔试 , 也可由学生自己仿照阅读试题产生出问题 , 互问互评 , 一课时结束教学 , 这样既解决训练缺失的问题 ,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

以上的教学须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 我期待着 ……

课时紧张的情况下 , 我们是否放弃合作与探究

吴爱红

在此前的教学反思中,我曾经就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作过分析,指出课堂探究往往耗时耗力,还时常无果而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我们就真的放弃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西安市此次模块一的统考也回答了这一问题,即在试卷中明确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该怎么办呢?认真思索之后,我认为也许问题出在以下方面:

1 探究的前期准备不足。探究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这一前期的工作如果不到位,探究往往只能流于形式。而学生恰恰是由于忙于完成各科书面上交的作业而忽略了探究这一“软性”的作业,自强班的半数住校学生根本不具备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这一任务的条件。

2 学生的畏难心理。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学生在探究中不重视自己内心的体验,不相信自己的个性解读,总是试图揣摩老师的探究意图,夸大了探究的难度。

鉴于此,我在进入模块二教学时,以第一课《荷塘月色》为试验田,开展了一次探究活动。

第一步:课内提供资料,解决前期准备不足的问题。

在研读完朱自清先生这一名篇之后,我仿照此次西安市模块一测试的探究题型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试阅读朱自清先生其他写景状物类散文,探究出他此类散文的两个特点。题目给出之后,我随即给出了朱自清先生的另外两个写景名篇:《绿》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又补充了张晓风、席慕容和张爱玲的写景散文各一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作家散文的不同特点,为其理性探究作好感性的材料准备。

第二步: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这一工作留给学生课下完成,以节约课内时间。教师反复强调:探究只要从文本出发,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珍视自己的第一感受,鼓励有创见的表达。

第三步:课堂展示探究结果。一开始,学生仍有些不自信,但在一个同学打破沉默之后,班内可以说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本来此次探究活动只要求学生探究出朱自清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两个特点,结果四班学生探究出了八个,而作为普通班的三班竟然探究出了九个特点,这些探究结构已经包含了文章的结构、情感、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基本角度,我顺势对此作了小结,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结果学生信心大增。

我趁热打铁,在本单元第二篇文章——郁达夫《故都的秋》学习完之后,又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从《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看朱自清和郁达夫写景散文的异同(探究出两点即可)。由于有了上次的成功体验,学生又刚研修完这两篇文章,对材料相当熟悉,所以此次探究放在课内进行,结果也很好,许多学生已能迁移上次探究文章的角度,从文本出发给出自己的见解。

这两次探究活动,最让我满意的是使许多学生消除了对探究的畏惧心理,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同时让他们掌握了语文比较探究的方法。给我的启发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是无路可走,关键是要真正的体贴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现实出发,走出一条师生携手共进的道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一)    下一篇:《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