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准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作文、作文、作起来头疼”或是“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的现状,学生们面对作文题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不知如何表达,更谈不上乐于表达。

笔者认为在应谨记新课程标准中的“重内容,轻形式,淡化文体” 精神同时,在实践中还应自觉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研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诗”兴大发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涂鸭式”起步——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文更是如此。“人文性”应该放在首位。低年级是学生起步作文时,课标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教者应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快乐的表达。像涂鸭画画一般,给孩子宽松的空间、时间,标准;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般畅游;用自己手中的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讲立意,不讲开头结尾形式,不讲详略、谴词造句,只要有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觉得动笔写话是一件快乐的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快乐中开始作文,将给孩子们的写作奠定一个蕴涵乐趣的基调。

二、养成习惯——孕育能力

以养成“三个习惯”作为培养习作能力的切入点:

(一)、关注生活习惯

作文时,学生的脑子里应该储备许多素材,要有“源头活水”,还得“问渠哪得清如许”?笔者认为素材来源于生活,它是习作的源头。一天中是否发生有趣、重要、难忘的事,一周内记下几次,日积月累便有了“材料”。“润物细无声。”在教师日常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学生便把关注生活的行为自觉化成为了习惯。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素材种类的丰富性。如,班上有为学生善于写人物:《校长爷爷》、《我的小妹妹》、《表弟》等文章写得都很好。内容具体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视角新,人物的外表和内心描写得恰到好处。但文章的题材、内容都比较单一,我们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我们的文章也应该是绚烂多姿的。因此,作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不同的事物,搜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 拓展题材。教师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储备熟悉的人事、景、物素材的习惯,从而,在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周一下午第二节课,我把它定为“身边故事会”。先让前后四位同学在一起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好材料说给大家听。然后,从小组里请同学讲给全班同学听。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有的说自己在家如何做家务,有的说爸爸、妈妈怎样为小事争吵不休,有的说出在大街上看到的好人好事、交通事故,有的说出班上同学之间的小秘密有的说出居住处的凡人小事-------可谓包罗万象。有的离奇古怪,有的平淡无奇,有的的催人泪下,有的欢欣鼓舞,把一个多彩的世界带入了课堂。从而,在作文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二)、体验生活的习惯

学生不是生活的局外人,习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而成为作文素材。再者,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感情总是真挚的,内容也是动人的。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一次吹泡泡活动。具体操作:(1)、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动手制作吹泡泡用具(提示:可以用洗衣粉、洗发水或洗洁精等来调配泡泡水)。(2)、课上带领学生在操场举行吹泡泡比赛;(3)、组织学生说说活动过程及个人感受;(4)、最后,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一篇文章就这样水到渠成。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经历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学生在情不自禁中易于写,乐于写。有位学生在上述作文中就这样写到“要是我能坐在泡泡里,去旅游就好了。”多么奇妙的想法,多么大胆的创意。若不是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又怎能写出这样富有灵气的语句?

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拔河、跳绳、绘画、唱歌等比赛活动;或是外出参观游览,还可以是学校以外发生的事,都可及时引导学生把经历过的一幕幕化为文字。让生活的片段激励着学生写作的热情。生活与学习相联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树立大语文观,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让师生共同融入生活这个语文课堂,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母语文化的巨大吸引力,感受学习生活的丰富内涵。写作即生活,生活处处可习作。

(三)、培养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扩大阅读量,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目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课文二十几篇。这对于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提高习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着眼于课外阅读。开展阅读训练,培养阅读习惯。在具体操作实践中,要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要循序渐进,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1、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体现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有要从学生的年龄及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切实可行,学而有效。首先制定的阅读计划要体现普遍性,,而不能操之过急、好高务远、中看不中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次要体现教学的相关性,教什么,就读什么,主要读一些与课文相关书籍。再次是体现趣味性和活泼性。小学生正处于长身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而且要在塑造活泼健康向上的心理上多花点工夫,要把一些趣味性强、富有轻松活泼愉快情调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阅读实践中加强指导。放手让学生阅读并不是无为而治,撒手不管,而是要总体上放开,具体阅读中加强指导。其一是在阅读内容选择上要加以指导。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所谓开发、智力的书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书深受学生青睐,但是有些答案却是乌七八糟,对学生起误导作用。对此,老师要多加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和提高分辨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最常见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别人的书除外)圈圈点点,在精彩动人之处写上一二句体会、感想之类的话。同时,要摘抄好词句,看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要求应用于写作,做到学以致用。其三加强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指导。从小学生阅读过程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故事书最感兴趣,保持旺盛的读书热情;另一方面要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适当加以引导。这在小学高段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通俗的议论文书籍,把学生逐步引进阅读议论文的新境界。这步工作做好了,对学生顺利过度到初中乃至更高阶段学习语文大有帮助。因此,在书记推荐上尽可能“杂”一点,使学生通过阅读科技、诗歌、散文等多种书籍,汲取各种营养。

3、多检查,求实效。要使学生真正通过阅读求得实效,还必须多检查,抓监督,某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靠抓监督查促出来的。一是常规检查,在小学低段时,要求每天至少看半个小时的课外书,对摘抄的好词好句至少背上五句,然后再由语文老师审阅检查;在小学中高段,每天阅读课外书多少时间要由家长签名,然后交班内小组长。这种检查,其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以制度形式规范下来,多年坚持,对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平时的作业尤其是要多检查作文,如果平时的作文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都有了新变化,变的生动活泼,那就说明阅读与写作不仅已经正式接轨,而且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了。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查,要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要多加鼓励。如果达到了这一点,就基本达到了阅读训练的预期目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教师在降低作文起点,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同时,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知不觉中孕育习作能力,厚积薄发,面对作文就不会惊恐失措。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万事具备”还怕学生“炊”不成?相信在兴趣与能力并重结合的训练指导中,面对习作恐惧的心理现状会有所改善,并能取得一定成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写字教学的方法与指导    下一篇: 浅谈比喻句的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