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创设情景 让学生愉快学习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设情景  让学生愉快学习 

和平中心小学  吴贵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显得鲜活、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活学。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情境,让学生想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想学。

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闰年如何计算?

课堂上可以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年份,教师立即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快速的判断让学生产生惊奇,说“老师告诉我们秘密武器吧”,此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与同学合作交流发现其中的秘密,学生纷纷举手说:闰年是4的倍数。进而再让学生思考: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为什么?当学生通过思考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时,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上网、查百科丛书,请教长辈、老师、同学等等。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二、高于生活,创设鲜活情境,让学生乐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有兴趣的活动,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巧创鲜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生活的学习情,可以激励学生乐于学习,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力,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镜面对称”的教学时,为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先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在全身镜前举手或走动,观察镜面里像的变动情况?然后用全身镜,让学生现场演示,从而得出:以镜面为标准,向前或向后走一步或二步,镜面里的“我”也向前或向后走一步或二步,双手向上或向下举,镜子里的“我”双手也向上或向下;而举右手时镜子里的“我”却举左手。从而得出:照镜子时镜子外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而左右发生变化。

在教学《镜面对称》这一课时,主题图(美丽的湖畔有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观察物与像的位置关系?在上课前带学生到学校的池塘边,观察池边的树、房子、人在池中的投影。在现实的情境学生看到池中的影子刚好是地面物体的倒立。

以学生眼前的鲜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即“物每一部分与像的相同部分到镜面有相等距离”,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三、用于生活,创设建模情境,让学生会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数学教师要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如《观察物体》一课,教材把“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作为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想一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作出猜想;再“看一看”,检验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猜想:为什么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所看到的三个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看到讲台正面不可能看到后面,看到讲台上面不可能看到下面,看到讲台左面不可能看到右面。学生们在实践认识过程中,经过老师的引导体验到:当我们所站的位置能看到讲台的三个面时,就不可能看到与这三个面相对的另外三个面;从而得出,不管站在什么位置,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而且这三个面不是讲台六个面中的任意三个面,而是具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个面。虽然学生无法完整表达上述思想,但实践活动为学生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讨论)中,不断利用亲身体验,对新的数学现象作出解释加工,每一猜想发现表达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在每一次交流中发展了内部语言(思维),在质疑中知识得到确认,在体验中数学思想得到升华。在活动中建构的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是自己的数学。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信息来源广泛,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课程标准》在目标发展性领域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合作交流,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四、勇于实践,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活学

探索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体验从现实生活开始,沿着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数学问题到抽象数学概念、从特殊到一般,使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经验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如在学习2的乘法教学时让学生思考: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十边形各边插1面小红旗时,各有多少面,如果各边插2面小红旗时又各有多少面旗?学生们有的动手画,有的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得出:

各边插2面时各有:2×3 、 2×4 、 2×5 …… 2×10,

接着提问:几边形,各边插几面旗才共有38面旗?

(学生的思维活跃,主动实践、自主探索)         

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各种新的想法不断涌现,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实践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学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做到积极主动、自主探索、实践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跨世纪的中学生,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而且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注学生体验 构建和谐课堂    下一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