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基于创设问题情境热的几点冷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有些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尽如意,本文提出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定向  高效  阶段  数学  科学“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目前,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比赛课,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得到听课者的好评之目的。但有些问题情境只注意到宽泛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直观性和生活性,却在定向性、科学性、高效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和数学性等方面留下遗憾。思考之一:从问题情境的思考范围分析,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案例1  9加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问题情境:(课件演示“9加几”运动会场上的主题图)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上述问题情境具有宽泛性,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起点产生问题:可以提出运动员参加的项目;可以提出有关数字信息;可以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事实上,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从简单的入手,当一个学生先提出有人在跑步时,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其他学生就会抢着回答:我发现了有人在数饮料,有人在踢毽子……甚至有些学生会提出: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有毛毛虫等与数学无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此问题情境缺乏定向性。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一点或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会使课堂陷入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目标却达不到的局面。笔者认为,当(课件演示主题图)教师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待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不必马上举行讨论回答,可补充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9+几”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演示主题图后就直接抛出)?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具有阔泛性,又能培养学生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升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9加几”这一主题展开。可见,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思考之二:从问题情境的用时角度分析,要处理好探索性与高效性的关系案例2   统计的初步知识(浙教版第八册)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生:爱听!师:那咱们先听个小故事。教师播放录音故事,大意是老虎、猴子、兔子、狐狸四大家族准备在美丽的大峡谷举办一个联欢会。筹备小组建议给这次盛会留个资料。当时,森林王国只有一台录音机。联欢会的技术总监虎大王要求录音师猴子把整个盛会都录下来。负责接待的兔子小姐在高音喇叭里向大家报告着到会人员的情况。“报,老虎大王到!”“报兔子先生到!”“兔子、猴子、老虎到!”  ……大峡谷里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可是负责接待的狮子小姐怎么闷闷不乐了呢?原来,兔妈妈要为每个动物准备午餐,问她到会的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可狮子小姐没记录哇,她正为这事犯愁呢……(故事结束,出示思考题)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师:大家能帮助狮子小姐解决这个难题吗?(注:这时已经用了7分钟。)经过学生的探索和四位学生的发言,大家认为需要再听一遍录音,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当学生觉得播放第二遍兔子小姐报告到会人员部分录音太快记不下来时,教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通过五六个学生的汇报补充,从而得出采用分工合作,每人记一种动物,用“正”字作为记录的符号的结论。接着播放第三遍录音……(注:这时已经用了17分钟。)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学生需要的动机为中心,充分让他们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但片面强调主体发展的自发性,过分降低了学习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效率。“泼墨如银,惜墨如金。”在教学上指的是: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只有2个17钟分多一点,如果导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就要花17分钟,势必削弱学生在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重要环节的体验。笔者认为此举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于“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的导课,问题情境的创设毋须舍近求远,转弯抹角,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又具有挑战性的为材料。如,全班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各是多少?我们班(或本组)的同学四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等等。这样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达到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之目的;这样的情境既有开放性,学生又不会在探索调查方法上纠缠不休。总之,创设问题情境要处理好探索性与高效性的关系。思考之三:从问题情境的思维程度分析,要处理好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的关系案例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浙教版第十册)

    

问题情境: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生按要求操作回答)由此可知,教师非常重视直观教学,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和数一数操作活动,学生很快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直观教学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中的感知活动,增强感知效果。这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能产生变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省时高效之效果。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开始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和渗透。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如果用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和想一想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的,无论是在探索知识规律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直观性的问题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在小学高段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手中无物体,脑中想物体的良好习惯。如上例,当教师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的简单问题时,学生脑中应有一个长方体,通过对前后、左右、上下的思考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结论。只有当有些学生想像受阻时,才可以引导他们看长方体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来完成。创设的问题情境直观性程度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搞一刀切。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思维跟抽象思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阶段性的关系。思考之四:从问题情境的学科特色角度分析,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案例4 认识人民币(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导入问题情境1:师:谁来说说课余时间你喜欢干什么?(学生回答。)师:猜猜看下班后老师喜欢干什么?(学生回答。)导入问题情境2:(课件演示“小兔当家” 的动画故事:妈妈不在家,小免当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菜场买菜,付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在储蓄罐。)师:看完刚才的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类似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展开时有整理钱包,巩固时有模拟购物和献爱心等。这些问题情境的确突出了生活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起到让学生充分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之目的。但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挑战性呢?有多少数学性呢?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已经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不会感到困难,只要看清数后面紧跟着的单位就可以了。况且有关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学生也并不陌生,买东西要付钱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分析,围绕上述问题情境进行活动中,学生始终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进行简单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许多问题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并没有在数学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笔者认为,本节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注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如创设(出示一种商品)要多少钱?猜猜看,给三次机会,比一比,谁猜得准或最接近?王叔叔要寄一封信到外地,需买8角的邮票,手中有10张1角、5张2角、2张5角的人民币,你认为应怎样付钱?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排出所有付法?(出示标有不同价钱的某种学习用品)你要买吗?如果想买的话,你要哪一种?说说理由等问题情境。这样不仅突出了生活性,而且还渗透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学会合理用钱,进而逐步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即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思考之五:从问题情境的合理性角度分析,要处理好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案例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浙教版第六册)问题情境:师: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生:爱听。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生:好的。师:有一天乌龟和兔子分别沿着正方形、长方形的外围跑一圈比赛(教师一边说一边展示两个图形)。结果乌龟赢了,兔子输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长方形一圈的长度大于这个正方形一圈的长度。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是行之有效的。但这位教师却忽视了速度、距离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过程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之一。如果不精通教学的科学性,就谈不上组织、引导好学生学习。因此,我们要刻苦好学,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努力做到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考虑趣味性,更要注意科学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资料:斯苗儿.返璞归真: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9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2胡爱玉.惊喜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学月刊.2004.5上石雪纳。在“感悟”中学“统计”。小学数学教师。2003。4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学习反思力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生活化学习材料选择和使用的基本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