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惩罚教育”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近年来,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得到推广和盛行,体罚、变相体罚的教育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力地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个别地方也却出现了过分强调教师鼓励、赏识学生,甚至混淆体罚与惩罚概念,致使一些学校和教师出现了谈“罚”色变,涉“罚”退避三舍,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此,教育学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批评、无惩罚的教育。然而,新课程倡导的教育形式是多元化的,教育有赏识、激励;有惩罚、警戒;有体验、实践等等。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惩罚”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惩罚”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视。  

其次新课程理念下惩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惩罚”是当今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对象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中不少孩子在性格特征上则表现为任性、自私、孤独;生活上表现出娇气、缺少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培养起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试想,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放任自流和孤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  

(二)惩罚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中,我们既要对学生遵规守纪的行为予以表扬,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保持和发展;又要对有些意志薄弱和纪律松散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予以惩罚,杜绝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的产生、繁衍与恶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培养起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惩罚是让孩子增强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举一个例子,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清。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常常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弄坏了别人的东西,通常就是父母处理,并掏钱赔偿。甚至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埋怨地面不好,把孩子弄倒了。学校里的班级活动、团队活动等,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发言稿。大人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合格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  

(四)惩罚是教师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 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我国古人也云:教不严,师之惰。实践证明,惩罚不仅是对犯错误、违纪学生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法,而且它同时又起到对其他同学的警戒作用。  

再次要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惩罚的技巧。应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惩戒更讲究艺术,只有做到合理有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惩罚的前提是尊重(爱)。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即“为了每一位为学生的发展”。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持有尊重学生的理念。惩罚教育的目的是矫正受教育对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过错言行,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感应,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教育者要对受教育对象充满爱心,时时处处以“爱”字当头。以饱满的爱和热情作为惩戒教育起讫的链条,在惩戒教育的过程中以真情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处处感受老师的"良苦用心",充分感知教师的"人文关怀",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选择恰当的"惩罚教育"方式,力求针对性、实效性。惩罚重在“戒”和“调节”,简单、粗暴是不负责任的,它只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对抗,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总结十几年的教育经验,可采用以下技巧。问一问:即弄清楚事情原委,不要错怪学生;选一选:即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批评教育学生,重以情景感染育人;激一激:即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个性,适时使用“激将法”,使之改正缺点错误。实践证明,在教育中尽可能让学生对你所用的惩罚方式能够接受或感到意外,学生就会在措手不及中得到警戒与教育。载如:某报刊载了一则故事说,英国博物馆收藏了"人体骨骼"和"人体血液循环"两幅图,是当时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学生所创作。在其学习期间,这名学生一直想了解狗的内脏,苦于无狗解剖。有一天,他偶然发现所在学校的校长家养有一只十分可爱的宠物狗,于是经过反复"计划",便鼓足勇气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偷杀了这只人见人爱的宠物狗,遂其心愿。校长得知后,并没有大发雷庭,而是决定给这个胆大包天的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惩罚"方式:"惩罚"他画了两幅画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读后令人费解,但细细品尝,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这位校长的做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既让这位学生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肯定了这个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收到了"惩罚"的效果。  

   

(三)惩罚一定要把握好强度和频率,才能行之有效。就学生而言,不能简单的认为惩罚强度与抑制不良行为的效果成正比。实践证明,过轻会让学生萌生满不在乎的心态,不利于改正错误,过重则容易引发其不良焦虑及憎恨、远离的反应。为此,一旦惩罚,就要对学生有所触动且为学生能接受。在教育教学中可尝试一些常规式的惩戒方法。例如:损坏班级利益,影响班级名誉的,罚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的,除必须按要求完成作业外,罚抄写诗歌、名人警句数则,或为大家唱一支歌,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提高认识,改正错误;不遵守课堂纪律,损坏公物等,罚为班级买一件纪念品以挽回不良影响;打架斗殴或所犯错误有较深思想根源的,罚写一份心理病例,并针对错误写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铭;考试出现了较大失误与波动,罚写一份学习病例,分析病因,总结教训,提出治疗方案与对策。另外,惩罚要坚持最少性原则,就是使用的频率要尽量少。因为惩罚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一经使用就会丧失部分威慑力。惩罚的威慑力将随着使用而逐渐减弱,而惩罚只有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惩罚要越少用越好。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薄弱的教育”。如果说赏识是阳光,孩子可以在阳光下自信而愉快地生长,那么惩戒就是风雨,那就让孩子在风雨中接受挫折和磨练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究    下一篇: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