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仁义礼智信——从说文解字中开展班级的德育工作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仁义礼智信——从说文解字中开展班级的德育工作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文章着重从汉字中抽取“仁义礼智信”五常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展开阐述,强调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

主题词:仁义礼智信  五常  传统美德 

当代青年学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培养中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事关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事业,但是现在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礼貌与礼仪

(二)缺乏自理自立自控的能力

(三)缺乏诚信

(四)心理素质薄弱

(五)自大与自卑同时并存

(六)盲目向往发达国家的生活,追崇别国的文化

学校的学生表现出如此的面貌和状态,社会上道德沦丧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原因何在?诚然政府不断用政令来教导,用刑罚来管束,老百姓虽然会因害怕刑罚而表面服从,但心里仍然会不知羞耻。这句话正应了两千年前的圣人讲的:“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究其原因,乃道不力,德不兴所至。道德沦丧,并非危言耸听。长此以往,民生涂炭,社稷难安。我们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民安物阜,社稷清明,国家得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家经典传统文化断不可被摒弃在我们的年代。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并将他们发扬光大。特别是应该把传统的美德纳入到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去。

笔者认为把新的道德观念和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强有力的结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关键。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儒家经典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教学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学校的德育建设应该从小处着手,从课堂的点滴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着无比的热爱,民族的文字与语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然的哲理与警示。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字息息相关。,所以学校的德育建设应充分培养学生的中国人意识,汉字意识,这是德育建设的重要前提。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汉字所拥有的无限魅力,在班级建设中我特别注重以说文解字的方式在班级开展德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班级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级。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传统美德的具体概念并不多,简明扼要,易记易传的,我选择了“仁义礼智信”,即君子“五常”,并把“五常”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借此在班级展开德育教育。笔者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把“五常”融进班级的德育教育。

一、五常的古代解释

五常是由汉代儒学大家——董仲舒最终确立,后代对于“五常”的解释也很多,笔者选取了其中的几种解释。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它也指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孟子曰:仁,恻隐之心。

何谓义(義)?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義,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義。也指正义,即合宜的道德, 行为或道理。孟子曰:义,羞恶之心。

何谓礼(禮)?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对他人敬意,尊重。古之禮,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孟子曰:礼,恭敬之心。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也指聪明绝顶,异常灵活。又作才智见识,计谋策略。孟子曰:是非之心。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寓意待人处世真心诚意。

二、向学生阐述“五常”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解及意义

“仁义礼智信”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仁义礼智信,不可或缺其一。西方国家现行的民主法制,也是充满“仁义礼智信”。君子“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代怎样继承发挥“五常”,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呢?大家都知道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否定传统文化,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扫荡一切封建残余,再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这表明,我国文化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将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现代理解为: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文化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在市场经济中尤应大力提倡,以此来抑止见利忘义、赚昧心钱等道德沦丧之风。

“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构建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行为规范,以达到和谐。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提倡创新。

   

“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津津乐道于如何弄权术。干部、政治家,尤重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取信于民,提高公信力,推动社会风气好转”。

三、在学校德育建设中,如何具体践行“五常”

(一)以“五常”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无论哪个朝代都被统治者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明确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子,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下,我们应该成为一名怎样的现代中国人?笔者从“仁义礼智信”出发,设定了以下德育目标:

(1)从古“仁”字出发,教育学生以爱人去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在己先,做一名公而后私的人;让学生时刻怀有同情心,自发的去关心弱者,帮助弱者,成为有恻隐之心的人;教育学生以古仁的理念去处理同学关系,做到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共同享受生活学习的乐趣,做一个活泼而又乐观的人。

(2)从古“义”出发,做一个重感情而又明辨是非的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发问,成为敢于质疑和信念坚定的人;树立学生敢于不畏强权,伸正义,不矫造,要同校园里不文明和歪风邪气作斗争,成为一身正气的人。

(3)从“礼”出发,教导学生首先要掌握中华民族的礼仪礼貌,对待长辈、老师要彬彬有礼;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展开自我批评,为人处事谦虚谨慎,男生应是谦恭礼让,显君子风度;女生应是温和娴静,显淑女气质,成为荣耻观鲜明的人。

(4)从“智”出发,告诫学生要不断的从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知识与经验。才学见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要留心留意日常生活的变化,成为善于观察和生活的人;培养学生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遇到困难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冷静的处理各种意外事件,成为一个处乱不惊,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5)从“信”出发,培养学生对人对己,言行一致;说话做事,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待人真诚,不弄虚作假,不阿谀奉承,不欺弱凌小,不帮凶欺善;要求学生如实反映情况,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不撒谎,不附和错误意见,不见风使舵,不看人行事,不自欺欺人,正确的坚持,有错误不回避,要分析原因,找到改正的办法,并勇于改正,不为自己解脱,成为诚实正直的人。

(二)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因此我们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是关键。学校教育的落实点是以班级为单位,怎样达成上述德育目标?笔者对班级进行“五常”教育,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鼓励中学生阅读中文古籍,围绕“五常”去思考人生态度,教师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从而起到垂范的作用,并且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把五常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2)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例如团活动、讨论会、辩论会等,把五常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

(3)创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学校班级开设专栏为弘扬传统美德,特别是“五常”教育,塑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4)学校班级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德育考核标准,纳入学生的学期评价,用制度手段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

总而言知,大力发掘,倡导、传播以“五常”为主的传统美德文化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因为这是重塑当代中学生民族教育的根本。

参考书目:

1、《说文解字段注》      世界文化出版社1992      许慎撰  段玉裁注

2、《孟子•公子丑上》

3、《道德教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光金等

4、《中华传统美德》           暨南大学出版社               王吉亮

5、《敬惜汉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    山西福田寺、陕西香积寺等

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诚实正直教育》   南京百家湖中学 李义财

7、《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雅娇

8、《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9、《2006年全国两会李汉秋的提案》                               

10、《2008年全国两会余庆后的提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校园网络中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平台    下一篇:关于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