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德育寓历史教学中之我的困惑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德育寓历史教学中之我的困惑

   朱丹红

摘要: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的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笔者的从事历史教学实践粗浅探讨德育寓历史教学中之我的一些困惑。

关键字:德育  历史教学  困惑

 

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是早已形成的共识,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全社会热切关注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对此更应重点强调,因为目前中学生的文明道德素养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我认为历史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

然而,每次想到现今的历史教育,我都会感到有几丝的悲哀,且不论历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就来看看学生对待历史科的态度,可见一斑。应当说,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在重理轻文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兴趣并不意味着重视历史课。高中历史课的突出特点是注重理性的思考,但许多学生却只带这耳朵来上课,只喜欢听轻松的轶闻趣事,不爱动脑子思考问题。这种课堂幼稚病严重制约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么迎合学生口味而“活跃”课堂,要么坚守原则而让学生冷落历史课。出路何在?我尚且还未能做到此番,教学上依然困难重重,很多学生没把历史课当回事,教师只能勉为其难。另外,如今学生的心态、价值观等都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改变并复杂化了,这也给历史教师落实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带来了麻烦。有教师痛心地说过一件事:曾经让我们悲愤的《南京大屠杀》剧情,在放映给学生看时,却引来了阵阵笑声!价值观的颠覆,严重扭曲了某些学生的心灵,而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却无法引起其共鸣。当然,以上种种矛盾与困惑,也对我们如何反思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提高了有意的启示,那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把目光从仅仅盯着课本移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要教书,更要育人。

我想,我们的历史教育长期以来最失败的地方,恰恰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现仅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类似问题谈谈感受。

教学最忌照本宣科,可是我们做老师的,往往最爱犯的就是这个忌讳。我们老师备课时,往往容易忽略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了解,不知道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也就是说历史课堂教学远离了学生个人生活,既缺乏针对性,也缺乏生活味儿。所以,我们应该反对照本宣科,历史课堂教学是能够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的,更多地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而不是纯粹的政治说教。

就目前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课时的限制等因素,德育渗透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探讨些困惑。

第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偏向,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与考试有关的科目,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能考上名牌大学,就会有美好的前途。为此,一些学生将与中考、高考无关的科目列为副科搁置一边,他们往往片面追求高分,轻视思想品德的修养,在学习趋向上存有较明显的“功利性”。从而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思想狭隘,精神空虚,一旦遇到挫折便会意志消沉,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应该说知之深则爱之切,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所以应立足历史学科阵地,用确凿的史实和饱满的热情,因为,史学是爱国心之源泉,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习近代史上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分析中国落后的深刻历史根源。然而事实上,不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开始怀疑甚至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与其辩驳,他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二,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家庭条件优裕,从小受到父母及家人的关心和呵护,以致一些血色怀念感形成了任性、固执、偏激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缺乏爱心,缺少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以历史名人的高贵品质激励学生,以一个个感人故事汇成一股巨流,撞击学生的心灵:以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而不少学生不懂得感怀,何以真切,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丑恶现象(比如: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个人利益是追求的唯一目标、某些干部贪污腐化、一些社会产品假冒伪劣的泛滥、一些言情武侠类等书刊对学生价值观的错误导向等等)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造成了学生的迷惑和思想的混乱。历史传统文化的教学潜入方式受到了严正的冲击。

第三,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学习上怕苦畏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就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很重视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单凭举,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极易产生怕苦畏难的情绪,甚至产生感逃避的思想,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于是乎,便可以发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知识和文化,为了追求真知有着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古人为榜样,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

第四,“因材施教”,是两千多年前就被孔子创造出来的教育方法,现在许多地方仍然仅流与口头表达上。目前,在农村社会中,家庭、学校、社会比较普遍的认定一个理,读书就是为考大学,要不然就让小孩认得两个字就行了,没有过高要求。再则家长较多的认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倒不如节省这几年时间出去做生意多赚些钱,这种两极端的理论,确实能使很多农村中学把一批又一批“尖子生”送进高中、大学的殿堂,但剩下的人,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谓“差生”怎么办?难道仅会认识男女厕所就能指望他们融入我们未来的社会吗?“读书无用论”再一次冲击着我们的学生,农村中的历史教学也遭到了严峻的考验。

在从事几近一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在一路探询,在一路思索,有很多困惑难以想见。作过很多的尝试,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多开展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由知到行的转化。历史知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应开辟广阔的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举办历史故事会、辩论会,编演历史剧,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和纪念展览等活动,发挥自我教育的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现在的历史教材虽然已有所改变,但总体而言,历史教材的编写并未反映社会历史的多样性,往往是政治说教太多,如果我们历史老师不设法拓展和补充,那么课堂教学就只能局限于教条、干瘪、僵死的教材内容,也就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以“鉴古知今”的启迪。如果上这样的课,学生上课当然就感觉索然无味了。我期望以后的历史教材更加完善,从根本上给课堂教学提供由历史认识社会生活的依据。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历史内容能解决的。至于上述些不成熟的困惑,我想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 高一年级,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一篇: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