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把荣辱观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把荣辱观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树起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标杆,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方面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把“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弘扬正气上下功夫“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境界高远,内容丰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格;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这些历史材料,大力弘扬历史上的“浩然正气”,使之成为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素材,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树立远大理想。
  1、丰满英雄人物形象,大力唱响“正气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英雄辈出,而历史教材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往往比较简要概括。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作用较大,有助于加深理解教材的材料去丰满英雄人物形象,以此来叩动学生的心扉。
  2、利用名言警句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名言警句言简意赅,集中体现了历史人物的高贵思想、可贵品质和崇高抱负,也是他们能成就大业、彪炳史册之所在。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集中体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充分表达了其为国家利益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的赤子之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千古名言来进行荣辱观的教育,以此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知道做人要做怎样的人,从而激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气节。
  二、从塑造学生人格上下功夫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所以,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知荣则必为之,知耻必切不可为,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优良人格上下功夫。
  1、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塑造学生优良人格。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识别美,领悟美,鉴赏美,追求真善美,据此影响学生的情感,内化为情商,外化为行动,有助于指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对这些“真善美”进行大力的歌颂与赞扬,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育作用,如君隋炀帝杨广;屈膝卖国的那拉氏、袁世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叶志超、方伯谦等,在教学中应极力刻画他们的丑恶嘴脸,指出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反面人物,为人民所不齿,激发学生对这些反面人物的仇恨,使学生认识到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见利忘义是可耻的,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
  2、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精神。历史经验说明: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不可能轻易成功的。居里夫妇为发现新元素镭,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险,从数吨沥青中提炼出几毫克镭;明代李时珍历经艰辛与磨难,冒生命危险亲尝药物,费时二十七年,几易其稿才成就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引入一些生动的事例来熏陶学生,以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
  3、培养学生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品质。教师可以用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的唯物论,范缜的无神沦,用哥白尼、布鲁坚持真理,反对封建神权的斗争等素材,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并可联系当今社会时政,揭露法轮功“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邪教本质,教育学生认清其反动本质,拿起科学武器反对邪教组织,使学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从小养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品质。
  三、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历史课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单纯靠课堂、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缺乏实际活动,知和行是脱节的,其教育效果无疑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学中还须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寓“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于活动之中。
  历史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举办“革命烈士诗歌朗诵比赛”、民族音乐欣赏会,观看优秀影视片,指导学生社会调查、考察等。通过革命烈士诗歌朗诵,可使学生从字里行间领略到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民族音乐欣赏会,可以让学生从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等音乐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此外,我们要善于运用当地的地方历史资料,注意发掘和利用乡土历史这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去丰富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多一份亲切感,一份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爱国、爱人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我们要结合新时期学生的实际,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手段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激发和造就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材,效国之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德育创新的途径    下一篇:从民族情绪谈中国近代史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