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创设开放式课堂,还原学生本色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创设开放式课堂,还原学生本色》主要探讨了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首先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课堂,让他们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培养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原学生的本色。

关键词:教学观  开放  和谐  民主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有将近三年的时间了,这三年是我们师生对新课程不断探索、总结的一个过程。回顾三年教学工作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现自我、还原自我。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我们传统教学的课堂“主角”完全被老师所垄断,学生只是充当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思维基本上被老师所控制,他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就容易形成一种“唯老师是从、唯书本是从”的现象,而这种情况更会局限或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新课程中要求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改变那种已经形成的传统课堂模式。我认为要使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最关键的是要创设开放式的课堂,而这种开放式课堂的创设首先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变,必须确立新的教学观。我们新课程的教学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与以往老师垄断课堂是不一样的,老师现在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第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学不只是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列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四: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括他们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也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对于这些新的教学观我认为老师就应该象个放风筝的人,学生就是那群在空中飞翔的风筝,老师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线,只要风筝不会断线,他能飞多高就让他飞多高,让他们尽情地去体验蓝天下的美景。但是,一旦发现风筝会撞上空中的其他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手中的线来控制他。那么,如何给学生这一片自由的天空呢?我们就必须为他们创设一个开放式课堂。

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创设这种开放式课堂呢?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讲。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由课堂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唯老师是从、唯教材是从的观点。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他的问题特别多,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反而越来越少了呢?那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压制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提出,并不表明他们没有疑问,只表明他们没有自己动脑去思考,没有发现问题。我们应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以老师的权威窒息了学生的这种意识。但这样一来我们有的老师又担心课堂秩序混乱,我认为假如学生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不能说是“乱”。例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就让学生看一些资料图片并讨论,从图片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当时,许多学生就义愤填膺,教室里也是讨论声汇成一片,我并未阻止他们,最后,我让他们派几个代表阐述自己的看法,我惊奇地发现学生讲得十分全面,甚至还会联系现实来谈。我回头想,假如这节课我为了保持课堂的安静,从头到尾让学生听我讲,这绝对比不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的效果好。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讲,学生只要能开口讲,就说明他们进行了思考,就说明他们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创设开放式课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关门教书,闭门批改”、“我教你学”的思路来备课。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是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思考,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例如,我在讲解《南昌起义》一课就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因为南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所以很快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就进入了一个高级激活状态,这时,学生中可能会有许多超越预设的思路和行为,老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发学生这种良机的闪现,打破预设,促成更有价值的生成。不要因为学生提出了老师备课中不曾设计的问题而大为不悦,相反,学生这些超出意料范围的问题的提出,正表明他们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教学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吗?此外,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怎么做,但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积极的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我在讲《新中国的成立》这一课,在讲到开国大典的庆祝仪式时,我让学生模仿当时的场景,几个同学扮演国家领导人,台下的人也是有不同身份的,有的是参加了多次战争的军人、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还有学生……广播里高唱着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毛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再现历史的场面表演完后,我问台下不同身份的学生,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在学生这种互相交流感想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来自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比起我们老师口头上的情感教育要深刻得多。

再次,我认为在我们创设的开放式课堂中,老师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时,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会存在知识储备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面向多数学生,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各自的潜能。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差异就比较明显,有的学生知识面相当广,对于一个历史现象他能谈出自己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有些学生就相对差一些,就连一些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好,你叫他去分析一个问题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历史学习毕竟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你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从下手。对于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我在教学中也注意使用分层次教学,对基础好一些的学生,为了加强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给他们设计的问题难度相对大一些,对于那些较差的学生,为了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我会提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老师的肯定中还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能感觉到学习的趣味性。这样就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上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展现自己的本色。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要经过一个探索的过程,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逐步地完善。经过将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自身感到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上,我们老师教得“活”了、学生也学得“活”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做好这个放风筝的人,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下一篇:让中学历史教学“活”起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