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20-05-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其信息量大,时代性强,能进行历史现象的模拟和仿真,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知识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和急于解决以下一些实际问题:即学科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网络环境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的教与学,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协作。与分科课程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项目。因为只有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内在需要的活动,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学生活动时才有更强烈地自愿性、迫切性和持久性。此外,学生还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整个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家长应尊重、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让它们自愿选择活动主题,使它们在活动中成为活动中心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环境的生成性。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应用性是指:它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动手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取得新的收获,同时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会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研究性活动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预先设置的,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3.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广泛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不是划一的,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的学生的意愿来确定,应该有很大的伸缩性;活动的时间,参加的人数自由度也很大,至于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的组织的前提下,网络环境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他们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合作、资源共享。并且因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而使学习者获得尊重而产生成就感。

  4.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悦性和网络环境的趣味性。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内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标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新颖会引起学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若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造成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可以无拘束的参加活动,尽情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在的个性特长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协同学习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因此,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科学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建立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体验。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有利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因为社会访问、环境调查和项目设计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大量的学科内的科学知识和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善于合作的态度。

  3.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网络环境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学习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却更为重要。为此,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加观察、收集、分析数据或资料的活动,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释。同时能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通过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这样以网络环境及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情境、协商、对话、重组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下,主动开展富有个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和探究者,从而形成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养成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终身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当前历史教学忽视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可以通过让学生带着研究性的历史问题,通过网络收集和查询材料,并对研究性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历史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包括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信息查询与选择能力等。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逐步实现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角色是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关系与功能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模式,是一种理性化、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中教师从观念到实际操作都起到了质的变化。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以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专权”,而逐步向“伙伴与伙伴”关系转换。

  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制定和成果的发布、过程与结论的评价,每个环节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课题的制定和学生研究课题的评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师具备通过网络和电子资料熟练查询和搜索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给学生提供支持材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文本编辑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课题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学生网页发表学生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图像处理能力和幻灯片制作能力和一定的构建网站能力。只有当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时,教师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学而准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更适用、更有效的结论并被别人接受和加以运用,以及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评价。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通常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体活动”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某种项目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立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还是项目设计中的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要由学生个人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型,是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以“专题学习小组”或“专题研究与操作小组”的形态出现;

  3.“沙龙”型,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取“沙龙“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怎样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