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新课标下整合教材的尝试---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标下整合教材的尝试---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教师传递着一个信息:不能再过分地依赖教材来讲授!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一个课标下有四种版本,不同的版本在编写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各有所重,甚至观点有相当的差别。这就意味着教师只能以课标为中心,而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大胆地整合教材,积极地研究教法,教师变成了新课标实施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 课标  教材整合  兴趣

在上必修(Ⅱ)《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这一课时, 我发现该课课标要求的内容多,且所涉及领域对于学生比较陌生,难度大,但相比之下教材却显得单薄,甚至存在较大的空缺没有讲述!而且类似的情况在新教材中是屡屡碰到!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课标为中心自主处理、整合教材的能力。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中提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而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文中也提到:“课标与教材关系中,教材是服从于课程标准的”。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就很重要了---要能自主地研究、整合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掌握课标要求,而非以往可以完全依赖教材。以该课教学实践为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先仔细研究课标要求,并对比察看教材,找出不足之处。

为了清楚展示课标与所用教材的差异,下面用表格来作对比:

课 标 要 求

教 材 内 容

缺    漏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2.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3.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a.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严重缺漏:缺少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 和末期(1946-1949)情况。

b.讲三座大山但没提到封建主义。

c.几乎没涉及课标<2>!

 

我们先对课标进行解读,列出本节课要理解掌握的内容:

①.了解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②.探讨出推动及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及积极、消极作用。

再拿教材来作对比,其缺陷很明显:①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严重缺漏,其叙述显得支离破碎,违背客观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对当时真实历史的了解; ②对于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教材小标题既提到三座大山,但在内容里面却只提到两座大山的阻碍,考虑到许多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空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空缺令学生容易迷惑; ③教材最大的问题是, 对于第二个课标问题教材里就一点没有涉及,留下一个大空白! 这个对于学生、甚至老师都难度很大问题课文里竟不置一词,这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难道是有意留给老师及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④该略的地方却长篇大论:在“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一目中,本来只强调战争对中国民族工业扼杀即可很好地呼应了课标的要求,但教材却详细地介绍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侵略目的、经济政策、掠夺手段、破坏情况, 其中还夹杂许多学生很陌生术语名词(适地适产主义、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物质管制制度)。难道编者认为沦陷区里的工业还是民族工业的主体?这样繁杂的讲述也许出发点在于爱国主义教育,但放在这里却模糊了学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知,加重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用好新教材的四个版本,充分研读后大胆取舍,根据课标要求重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

目前新课标的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的编写上存在相当的差异,各有侧重。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课标要求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客观评价。所以,对教材的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仔细对比其他三个版本的阐述后,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几点补充。(1)尊重历史事实,补充完整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过程。(2)简要补上本国封建势力这座大山的压制这个内容,使学生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认识即可。(3)重点尝试解决“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之所以说重点尝试,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要全面考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殖民扩张的方式来到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我想这是个很大的课题,特别对于才上高一学生。他们对近代史的史实掌握本来就模糊,对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发展就更加陌生,而且他们用的教材里对此问题的讲述竟然是空白的----真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除了岳麓版,人教版对这个问题也几乎没有涉及!而人民版与大象版的说法又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范畴上的定义有很大差别。人民版将其只定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有大象版则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包括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三种形式。

我们教师怎么处理?如何按照课标要求整合好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本着客观精神来选择教学内容。既然课标要求讲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应该全面讲述各种形态的资本主义,避而不谈或只讲其中一种的作法不可取。所以在备课时我大量采用大象版的教材内容,全面考虑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及民族资本在旧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对学生全面、客观、整体地理解在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是大有裨益的。这要求同学做到既准确区别三者的地位与作用,又要客观地从这三种形式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更大的价值是启发学生尝试摆脱旧思维定势,从其积极意义这个角度来思考外国资本及官僚资本在旧中国的影响,这本身对老师、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挑战!这很值得我们老师下大功夫去斟酌思考,并积极寻找出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兴奋点,以便上课时深入浅出向学生介绍客观事实,师生一起去畅游思索的海洋。

三、具体的教学过程。

弄清楚了该讲的内容后,该到考虑如何实施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努力探求学生感兴趣的教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在师生合作中共同分享思索的乐趣。

1.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整一节课的注意力。首先设法让学生对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民国工业发展感兴趣,进而才有了解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想到以前小学课本描述的旧中国,连铁钉和火柴都不能生产,要从国外进口,称作“洋钉”、“洋火。”那么旧中国的工业到底能生产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到网上查询,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所生产的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家车床制造厂、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等等,都是在旧中国!!而且还能找到珍贵的历史图片!感谢互联网!感谢照相机!感谢这么多的有心人!一上课就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应该会对他们的传统认识来一次颠覆,并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渴望。

2.简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这个阶段时间跨度大,从1912-1949年有38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概况?工业发展的数据无疑最有说服力的,先设法找到展示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数据。但现有教材仅提供了一战前后(1912-1919年)的数据,到哪里去找较客观全面的材料?我想到以前拜读过的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似乎经济史的论述很详尽。找来一查,里面果然有约翰•K.张编制的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高兴过后,我又考虑下一个问题,如何简明地把这么多的数据展示给学生?总不能把这些繁杂的数据直接搬到课堂,学生不好掌握,时间上更不允许。我带着这些数据去找到政治老师,向这些“经济学家”讨教办法。在他们建议下,我把这些数据转换成每一年增长率,按主要的历史时期分期计算出当时几个重要阶段的年平均增长率,然后用简明的柱状图展示即可达到预期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一目了然,并从而起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去思考当时工业发展时快时慢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水到渠成。如下图所示

3. 学生利用现有教材,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个内容教材上有较完整的叙述,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即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①探讨影响因素要考虑全面,从推动及阻碍这两方面因素进行归纳。学生可以以课本上‘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为例归纳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再从三座大山的压迫去总结阻碍发展的因素。②对于‘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一目的内容要简要概括,了解日本帝国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即可,对一些陌生词语在这里不要深究(例如适地适产主义、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物质管制制度)。③启发学生归纳阻碍因素时要考虑到民族工业自身因素,不能把全部阻力都归源于外在压迫。另外,教师可利用一个很好的资源---课后的知识链接内容‘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西迁’,让学生了解当时艰苦卓绝、史诗般悲壮的民族工业西迁工程,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将学生讨论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以便更有效地整理出要掌握的内容,方便学生快速掌握。

附  板书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阶段

状况

影响因素

推动

阻碍

民国初年

春天

①列强减少经济侵略

②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实业家自强不息的努力

④国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①三座大山(外因)

一战后

萧条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黄金时期

抗战期间

沦陷区:摧残

②自身因素(内因)

国统区:挤压

国民党统治后期

陷入绝境

 

  4.师生共同尝试探讨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教师的引导无疑十分地重要,并要注意避免陷入冗长繁琐论述当中。有两个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要抓住:第一,辨析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几种存在形态。第二,思考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意义。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讨论“西方殖民者只是给中国带来危机吗?”。教师可从“危机”这个词进行发挥,提醒学生它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遇”两层含义。列强的入侵带来了灾难和祸害,中华民族的生存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殖民主义扩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漫延,它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瓦解着旧经济基础,工业文明在迅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关键是我们看到机遇了吗?抓住机遇了吗?!从而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认识的桎梏,换个角度来思量外国资本及官僚资本的另外一面━━起码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的一面,而非一贯认为的只是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山。教师还可再举一个我们邻居日本的例子,原来一个和我们一样是落后闭塞的封建国家在面对同样严峻的生存危机时,是怎样由明治维新而崛起,甚至于和世界强国平起平坐的?!这样思考对比会让学生对近代史有一个新的视角,而非一贯的以“受害者”的心态去控告与申诉,会让我们国人有更好的内省意识。这样历史学科的借鉴与反思的功能就能体现出来了。

至于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提醒学生除了要考虑到当时战争背景外,再大胆进一步:这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来说,未必不是的一种以国家力量来推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有效尝试!世界上并不乏采用这种道路来发展的,例如德国、日本等后发现代化国家。最起码可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官僚资本的膨胀在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打下了阶级基础及物质基础。相信这样的开拓性的思路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获益良多。具体内容可设计表格进行整理,方便学生归纳总结,如下:。

附  板书三、资本主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民族资本

发展迅速

但不平衡

是一种进步的经济成份,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外国资本

实力雄厚

控制关键部门

在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压迫、排挤民族资本

官僚资本

迅速膨胀

规模庞大

客观上为中国民主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资条件

 

四.总结。鉴于本课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新课标的教学有几点感受。(1)教材的修订要紧扣课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学习需求。从高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看,他们同时要修十门功课(这里仅是要求统考,要拿学分的),因此事实上不可能有很多的富余时间去搜集各种资料。甚至很多学校明确规定,除中英数以外的“杂科”每天的作业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也就是说,教材,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唯一的资料来源!一份客观实在的教材也许是给学生减负的最好礼物!所以鄙人认为教材应以对课标的解读为中心,内容应尽量完整充实,特别对一些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对一些掌握难度大,甚至在史学界都存在争议的问题,就更应当有较为准确的论述。(2).新课标下的教学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大挑战。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老师的引导作用空前重要,学生能否顺利适应新课标的学习要求,很大程度上看老师个人对于课标的理解、阐述是否到位。因此,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构建知识框架已是当务之急。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紧跟学术研究的潮流,把握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从《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提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来看,新课标打破了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向“专题”模式。因此,教师必须打破现有的知识框架,以原有的历史知识为基础,重新整合,以形成新课标要求下的专题式的知识结构。其中,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能清楚了解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使之既符合课标的本意,又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从而激发学生的旺盛求知欲。而要做到这些要求,专业知识和知识框架的及时更新和重建就必不可少了。

 

参考书目:

1.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60页

2.于友西等: 《历史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边建松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新课标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4.薛矿军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5.杨招        《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教材处理》

6.张圣华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中国教育报》 2002-11-29

7.朱汉国、王斯德 主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马杰  江苏省海门市   《变则通——略谈新课标下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

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页

9.汪敬虞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   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3-2-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帕帕迪”的命运看历史新课程改革    下一篇:新课程下构建历史线索、《必修》内容、《选修》内容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