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谈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温岭市箬横中学   陈国海

摘要:生命的发展有它的规律和它的独特性,需要被充分地尊重,顺乎自然,遵循生长的规律,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规律。如果说传统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中师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被遗忘,使课堂荒漠化,那么构建地理生态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治地理课堂的荒漠化。

关键词:生态伦理   生态课堂   构建    自由对话   感受生长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最无奈的就是看到或感受到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一种消极的态度,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反映地理难学,不得要领,为了考试必须学的地理让他们非常痛苦。为什么这样一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内容生动丰富的学科会让这么多的学生觉得如此索然无味呢?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根源还是在课堂上。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兴趣没有被激发起来、感受不到生长,出现了课堂的荒漠化现象,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防治地理课堂的荒漠化。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构建地理生态课堂,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使教师找回普遍已失落了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成长的感觉,从而全面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本文将就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一、生态课堂构建的理念层面 构成生态课堂的生态实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和课堂的其它软硬件环境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既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因素,各要素应处于一种多元互动的平衡状态中。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努力保持课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生态实体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个系统中,应特别强调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体;课堂的学习生活被看作是很多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生命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和它的独特性,需要被充分地尊重,顺乎自然,遵循生长的规律,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规律。这种前提下,我们不能有更多的教育干预和教育强加。说得通俗点,构建地理生态课堂就是要通过一些合适的方式达成这样的课堂效果:课堂上不仅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掌握某种地理技能或地理思维方法,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觉得意犹末尽,慢慢地形成学习持久的兴趣。由于生态课堂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它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这样的课堂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和富有感染力的。

二、构建地理生态课堂的实践探索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课例尝试探索生态课堂构建的各种途经。在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基本的要求和具体策略:

1、营造课堂良好的心理氛围——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   生态课堂中,作为生态实体的教师与学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频繁的信息流动是自然的也是充满生机的,要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流动能正常有序地进行,这就要通过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使他们之间真正实现自由对话。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自由对话,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这也说明了一点: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至关重要的是教师的作用。正如罗杰斯说的那样:“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了什么以及他怎么做。”下面就如何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氛围谈我的做法:

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与要求,是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微笑是这些方式中的一个,也是最优秀的一个。微笑表达的是一种认同、一种宽容、一种温和的态度。用微笑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会受到很大的鼓励,从而更加相信老师,以最佳的主体精神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给予老师积极主动的反馈。微笑还能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一同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

用心灵去倾听 要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认真地听、谦虚地听、期待地听,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尊重,这才是转变师生关系的一个很切实的举措。在观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这样的情形:表面上教师真的给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但是往往没等学生讲完,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观点,抓不住学生思想的火花, 甚至还没听出学生认识中出现的问题,更不用说给于合适的评价。我们很多教师都以课堂时间不允许为理由,理直气壮地继续自己的这种教学行为。其实正是这种不善于倾听的状态,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无法实现自由对话。

注意课堂中背景环境的创建 背景环境是指为配合课堂主题内容的教学而组织的一些调节学生情绪的素材。它可以是一个合适的视频片段、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也可以是一首诗歌、一段思辩的文字。在进行有关酸雨内容的教学时,我用了这样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教师合适的引导:“这优美的诗句道出人们对雨水的深厚感情。然而。近些年来,重庆地区连降了几次奇怪的雨,每次下雨后大片稻叶就更加枯黄,犹如火烧,有的甚至死亡。长江大桥修起后不过三、四年,混凝土材料外层沙浆被侵蚀,露出了沙子。可见,这种雨水不能再润物了,而只能损物了。为什么呢?”那就很好地渲染了一种情绪。在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进行河流的综合治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用了这样一段思辩的文字:河流是流动不息的,而湖泊是静止的,河流的流动性,唤醒了人们的时间意识,河流的方向性和水流的一去不复返唤醒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对生命的珍视,三峡变成人工湖后,它将失去江水的流动和速度之美,随之失去的是对人精神的启示。这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种凝重的心理氛围,这是一种进入理性思考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很自然就进行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利与弊、河流如何进行综合治理的思考,为后来的自由对话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准备足够多的动画素材、视频素材、合适的有文学意味的文字材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由地进行课堂背景环境的创建。

     课堂心理氛围的调控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人格素养。

    2、精心选择话题、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长

     生态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场所,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学生的生长过程,感受生长,是生命体的内在需要。有位教育家说:“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在激情中创造,在感悟中获得知识,这就是一种生长的感觉。地理课堂上话题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就要遵循这样一种原则:激发他们创造性地思考,并在自由对话中进一步感悟、促使知识的自然生成。获得一种成功的、创造的快乐,体会生长的感觉。地理学科中的很多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价值观,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合适的潜在距离的铺垫而被学生深层次地内化。

以新闻素材为话题组织课堂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的教学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些新闻资料作为话题:“2002年图瓦卢已举国移民新西兰(配合图文)、对于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全球变暖也有光明的一面”然后以这些标题新闻作为素材组织学生活动:探究全球变暖的可能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实践证明课堂上组织的即时辩论活动在这种难度不大的、原理性表述不很多的内容的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要使活动真正富有成效,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如自由辩论前的规则宣布,适当的约束机制是必须的,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很重要。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课的教学中选用了一则关于敦煌月牙泉水位下降,专家们担忧敦煌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楼兰古国的新闻,引导学生讨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尽管这堂课中教师是一步一步地引导提问,从现象到原因、危害、防治,提问的跨度都不大,而且最后导向教材所述的一种价值观。但是观课发现学生很有兴趣,课堂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基本上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我们不能否认教师按自己的设计将学生导向一种已有的结论会约束学生的思维、但是地理课中涉及到生态价值观的教学时,我认为只要选了一个好的话题素材,学生的活动、思考完全是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进行的,这种传统的互动模式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以生活素材为话题组织学生活动 地理学科是一门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的综合性强的学科,课堂话题素材的选择可以是发生在生活中的、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一些现象。比如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经”的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将学生有所了解的本地农业发展的情况整理成话题资料,(箬横的“玉麟”西瓜的生产概况、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等)和北京留民营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比,让学生简单地对两地农业的不同发展进行评价,并思考今后本地农业的发展如采用留民营村的模式有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在农业领域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对于当地农业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这种话题为素材组织学生活动能使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感悟。

以方法习得为目的组织课堂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很有价值,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创造 感悟,真正体验生长的感觉。地理学科正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能在野外考察、实验操作中丰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调查走访中增加对人文现象的理解,但这种的活动无法在我们一般意义的课堂上完成。地理课堂上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课堂能做的是对课外的实践进行方法指导。如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进而测算当地的地理纬度和地理经度等。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将侧重于实验方法的指导,注重实验设计,并让学生懂得实验设计的原理。而真正的实验操作是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的。同样其他实践活动也需要我们有明确的指导,如调查家乡的地理状况、探求家乡经济发展的对策等实践活动,我们就要对调查过程作必要的指导,包括通过什么途经、到哪里去调查,取得资料后如何进行处理,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只有课堂上细致的方法指导,才有学生课后实践成功的可能性,虽然这种以方法习得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往往使人感觉到枯燥,但我认为这种课堂依然可以采用比较法、某种操作方法的评价等组织学生活动。有一点要说明,有时实验设计比实验结果更重要,但意义在于过程,课外的实验操作仍不可少,在实际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实际的问题,而这些实际的问题恰恰是知识的生长点或能力的生长点。

地理生态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都可以是开放的,正如前述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新闻素材,也可以选用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素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但是课堂上话题素材的选择必须围绕一个中心的教学任务、课堂活动的组织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的重组、地理信息的比较、地理信息的综合分析策略来展开,但是组织活动时必须在教师和学生间有明确的规则约定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评价方法—让学生的兴趣在鼓励中得到激发  “兴趣的根源来自对困难的战而胜之!”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经常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使课堂呈现生机。

重视学生之间的同伴互评 课堂上的评价不仅指老师对于学生的,也可让学生对同伴进行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已开始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看法放在主要的地位。为此在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对同伴进行评价,在一个同学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我会叫别的学生对这位同学的说法作简单的评价,我常常用这样的话:请简单地评价一下××× 同学的回答,对这个问题你的看法呢?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他也会受到别人的再评价,然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评价讨论。实践证明,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地理思维。

注重对学生群体的评价 由于在课堂活动中我们常采用多样的群体活动形式,对群体的肯定性评价就是一种对合作意识的引导和规则意识的引导。有利于课堂保持一种良好有序的状态。

构建生态课堂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将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实施策略,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呈现出新一层面上的群体的生命涌动。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王东敏.关注课堂生态.江苏教育研究,2004.9

[3]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00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赋予课堂生命活力,促进教学动态生成 ——浅谈地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下一篇: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板书设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