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小学音乐“审美式”唱歌教学模式研究初探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湖南省长沙芙蓉区教科中心   冯 路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音乐教学模式就是音乐教学过程模式化,它体现了教学的组织、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材的组合等教学思路,能将音乐教学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传统的唱歌课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基本过程为:发声练习—复习旧歌(可略)—导言—范唱—教唱曲谱—朗读歌词—依谱唱词—艺术处理—复习巩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的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材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这样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课程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小学音乐“审美式” 唱歌教学模式研究。

该模式针对的教学内容:在单一课时内可完成的富有审美性的歌曲。这类歌曲或有情绪内涵美、或有音响韵律美、或有风格色彩美,歌曲中包含的审美特性鲜明。该模式就是针对这类歌曲,通过一系列课堂音乐活动,不断地揭示歌曲中蕴含的美,帮助学生发现歌曲的美感,进而在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歌曲中最激动人心、最具表现力的元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富有美感、情感的歌曲艺术表现。

该模式应用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综合运用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唱教学法等多种学科教学方法。

该模式拟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音乐的内容美、形式美、意境美,丰富音乐审美体验,加强文化理解,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和表现力;学生能积极参与歌曲表演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其合作能力、音乐实践能力等都能得到综合提高;学生能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与交流、自主学唱、创造表现等活动,提高对音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的理念,并强调要把这一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和完整表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体现出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乐于探究音乐、敢于表现音乐,从中获得对音乐美的体验。此外,还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音乐展开充分交流,并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表演,提高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小学音乐唱歌课“审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结构

     1.该模式的特点

模式的关键词为“乐学、审美、自主、创造”,其核心是“审美”。该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及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加强学生对歌曲内容形式、情感意境的审美体验,对歌曲文化美的感受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力。

2.该模式结构框架架 

激趣

铺垫

掌握

巩固

    

基本过程

  阶段目标

四、小学音乐唱歌课“审美式”教学模式的说明:

本模式分为四个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   进入歌曲情境——激趣

任何歌曲都有它的背景:有的是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背景,有的是创作背景,有的是内容的故事背景,还有的是情感、情绪的氛围背景……这些背景就可以构成歌曲教学的特定情境。这一阶段,教师要以恰当的提问或导语,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例如,学唱《四季花儿开》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宋祖英的《今日苗山歌最多》,然后引出湘西及湘西民歌的话题,为学生铺陈出“花海湘西—民歌之乡”的地域文化背景画卷,激起了学生对这片美丽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多彩民歌的无限向往,从而引入当地流传最广的歌曲《四季花儿开》。又如,学唱《小鸡过河》时,教师一开始就为学生展现出一个故事背景—小鸡胖胖和小鸭瘦瘦在草地上做唱歌游戏—激起学生兴趣,引领孩子走入“小鸡过河”的故事情境。

第二阶段   审美感受歌曲——铺垫

这是教学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师生将共同对歌曲进行多遍的听赏、深入的审美,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歌曲的美感进行挖掘、品味。

以《四季花儿开》和《对花》这两首民间歌曲为例,歌曲最具魅力的就是它们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发现歌曲的地方风格美,并富有韵味地唱出这种美,就是教学的重点。在本阶段教学中,师生是通过对歌曲中的方言、润腔、衬词等最能凸显音乐地域特色的元素进行挖掘,来触及这种美,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听、评、模仿等活动,深入地品味这种美的。又如波兰民歌《顽皮的小杜鹃》,小杜鹃悦耳的叫声(5 3)、变化顽皮的动态(13 |2 5 6 7 |1 0 0   13 |2 5 5 . 7 |1 0 0等乐句及力度变化),充满形象美和情趣美。在本阶段教学中,师生是通过围绕这些美的音乐片段所进行的听赏、想像与模仿活动,去捕捉这种美的。在《小鸡过河》里,小鸡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使得歌曲的表情更丰富,这就有了情绪的美、对比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边带学生熟悉歌词,边启发学生体会小鸡的心情,通过尝试表演的活动,让学生为歌词朗读设计恰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以此对歌曲的情绪美进行体验。

对歌曲美的深切感受,将唤起学生对歌曲学习的热切渴望;这样的审美体验,能启发学生对歌曲进行有美感的表现;多遍的听赏还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这些,都为接下来的“自主学唱”、“审美表现”做好了教学铺垫。

   互动交流是本阶段基本的学习方式。对歌曲美的挖掘和品味,应建立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来引发互动交流,和学生一起来发现、体验并享受歌曲中蕴含的美。绝不能靠教师讲解的方式,直接把“美”教给学生。

第三阶段   尝试表现歌曲——掌握

本阶段亦可称之为“歌曲学唱”,是学生在美感动力驱动下,进行的尝试把握歌曲表现的练习。在前一阶段,经过反复多遍的欣赏,学生对歌曲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歌曲的学唱可以以一种更加自主的方式完成,总的来说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视唱进行。但根据学段、歌曲的不同,“自主”的程度和方法还是会有区别。

低年级学生还不会识读乐谱,认字量也不够,因此“模仿”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自主学唱。以《小鸡过河》为例,学生已经在审美感受阶段熟悉了第一段歌词,对歌曲旋律也有一定印象,教师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了“听旋律填词”的方式来带学生学唱,教师弹一句旋律,学生把词填进去唱一句,让学生自己把这段歌唱会;学唱第二段时,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熟读歌词后,直接把歌词带进旋律唱出来,一步到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程度的自主学习是可以完成的。相比一句一句地教着唱,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高年级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加强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谱,把歌唱会。以六年级《四季花儿开》的曲谱教学为例,在已对歌曲有所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自已随琴默唱旋律,进行练习,再划拍视唱,完成对整首歌曲谱的学习。除了读谱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在加强,这使得自主学唱的方式可以更多样。比如《四季花儿开》的第二~四段“夏~冬季”歌词,是采用看图填词的形式,分组自主练唱学会的。又比如《顽皮的小杜鹃》的第二段歌词,是采取先自己直接随琴跟唱,再根据范唱,自己当小老师进行纠正的方式学会的。

自主学唱的方式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使这些能力在新歌学唱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得以巩固。

第四阶段   审美表现歌曲——巩固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模式最终的学习效果就是通过本环节来集中体现的。让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审美性的,声情并茂的演唱,是本阶段的全部任务。之前,学生已对歌曲获得了足够的审美感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表情、音色、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把这种美的音乐形象、情感和意境传达出来,让学生完成一次富有美感的歌唱表现。

这个环节容易被理解为是传统模式中最后两个环节“艺术处理”和“复习巩固”的二合一,其实它与前者有本质区别。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模式中的“艺术处理”由于缺少之前教学环节对“审美感受”的充分铺垫,学生对歌曲的美感体验不足,进行“艺术处理”时,就可能显得很被动,表现为情感唤起缓慢,处理歌曲的思路与方法相对匮乏等,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教”学生怎么做。而在本模式中,由于有了之前对歌曲足够的审美感受,学生的表现欲望与表现能力都处与积极的状态,学生乐于并且知道该怎么去表现,学习更加主动。其二,传统模式的“艺术处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本模式在“审美感受”和“自主学唱”阶段都进行了“审美表现”的启发。以《四季花儿开》为例:(片段一)师:湘西风景美,地方大,大家一起嬉戏玩耍时不知不觉会离得很远,有时要从山的这边呼喊山那边的伙伴,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声音集中并传得很远呢?(启发声音表现)能用什么动作帮衬一下呢?(启发动作表现);又如《小鸡过河》:(片段二)师:你想象中小鸡着急是什么样的,能表现出来吗?(启发情绪体验)……师:你会怎么表演小鸡望着宽宽的河水发愁呢?我数三下,请小朋友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摆一个小鸡发愁的造型,看谁摆的造型最有特色。(启发动作表现)师:我们一起读读这首有意思的儿歌吧,注意小鸡的情绪变化,并加上动作来表演。(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按节奏朗读第一段歌词,表现情绪和情节的变化)。从以上课堂片段可以看出,关于如何进行“审美表现”的交流、讨论与尝试等活动,已成为前两个学习阶段的一个难以分割的部分,对“审美表现”的思考和实践,贯穿了学习始终,也使得本模式呈现鲜明的“审美性”特征。

      

因此,本阶段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表现,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建立在前面各阶段的学习成果之上,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个环节强调的是歌曲审美表现的完整性或多样化,是巩固、整合、拓展与升华。

小学音乐“审美式” 唱歌教学模式是以“审美”为核心,具备“乐学、审美、自主、创造”特点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音乐新课程理念的综和应用。我们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并应用了这一模式研究成果,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是可行的,它能有效地指导同类型课的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特别是在创造音乐审美氛围、调动主体意识、激发乐学心理和音乐创造力等方面效果明显。

    在模式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探索。小学音乐“审美式”唱歌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还有待完善,随着我们理论认识的深化、整体实验水平的提高,我们还将对模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毕田增著 《音乐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查有梁著《教育建模》  广西教育出版社

3.郭声健著《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4.王安国、吴彬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湖南文艺出版社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7.朱则平著 《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解读》  华中示范大学出版社

8.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以趣激学 以美塑人一一小学音乐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