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优化教学引导,丰富审美体验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本文对两个案例的两种不同课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归纳了小学高段欣赏教学中的常见误区——“走马观花课型”和“长篇大论课型”的弊端。针对欣赏课型的误区,笔者结合新课标的新理念从渗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感知、抓住典型片断、了解相关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段音乐欣赏的教学引导,促使我们有效鼓动学生积极地投入音乐、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达到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关键词:高段音乐  深入教学  教学引导  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是一种审美活动又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它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欣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更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在我们日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欣赏课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教师“教学引导”的不到位和不重视,致使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引导”的不正确,使得我们教学常常走入两种欣赏课型的误区——“走马观花课型”和“长篇大论课型”。如果我们能明确两种误区的缘由与弊端,就能有效地避免两者在教学中的突现。下面笔者以亲身经历的两节课《茉莉花》和《梁祝》的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为例,具体阐述两种典型误区“走马观花课型”和“长篇大论课型”的缘由与弊端。
一、两种常见误区
1、走马观花课型
片断描述:
    在《茉莉花》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先充满激情地导入了民歌《茉莉花》:“茉莉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然后请学生听了以后回答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学生根据所听的一遍音乐回答了问题的大概;不做深入的挖掘,接下来教师又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到了第二部分欣赏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学生粗粗听了以后,教师请学生回答了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特点;接下来教师通过风格这一导线,引导了学生欣赏十二乐坊的新民乐《茉莉花》,师生一起律动后,教师又请学生回答了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教学中:
1、教学引导 少而肤浅
2、教学内容 曲目多而不精
3、教学重点 没有突出重点
4、学生反应 没有深入理解音乐内涵
5、教学效果 不够好
    这就是欣赏教学中典型的“走马观花课型” ,也即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选用了许多音响资料作铺垫音乐,却进行着浅尝轧止、走马观花式的欣赏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学习的实效上去。舒曼说:“只有了解了形式,才会明白内容。”欣赏教学只有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形式,也就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听旋律、节奏、节拍、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和音乐基本组织形式,以及不同时期、不容风格、不同个性、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等等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还有相同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版本的听辨等,这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完成欣赏教学的任务。因此,这样的“走马观花课型”对于学生审美的深入体验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利的,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
2、长篇大论课型
片断描述:
    在《梁祝》一课中,教师开门见山提问道:“你们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没有作出什么反应。老师耐心地等待学生的回答,在短暂的沉默以后,老师开始热情地对学生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于是,教师有声有色地完整的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这时已过了约半节课,然后老师开始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主题上,开始介绍了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课堂所剩时间已不多。当老师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已快下课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教学中:
1、教学引导 太多、越俎代包
2、教学内容 音乐太少
3、教学重点 没有以音乐为本
4、学生反应 没有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5、教学效果 不够好
    这即是欣赏教学中典型的“长篇大论课型” ,顾名思义即在欣赏教学中用长篇大论的语言替代了音乐。我们知道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音乐欣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任何有关一部音乐作品的知识都无法代替这部作品直接呈现给听众的感受与认识,也不能满足人们在音乐欣赏中所实现的审美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等概念化、文学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是一味注重了语言描绘,脱离了音响实际。这些天花乱坠的故事和坐着生平逸事趣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没能关注音乐真正流动的种种形式,注重音乐的本质,它几乎抹杀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欣赏教学需要的是教师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二、优化教学引导
(一)欣赏教学的实质
    欣赏教学其实质是审美训练。审美训练是对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其本质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审美心理活动。这里所提到的审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都和个体的人格修养、文化修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以学科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过程应该是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多种心理要素综合活动的心理过程,学生审美能力等的提高都是有浅入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一步步获得的。
(二)欣赏教学的引导
    欣赏教学的引导与音乐审美的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若忽视了这个关系的重要性,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尽管优美的语言也具有音乐性,但是语言不能替代音乐;走马观花课型的教学引导又太少,审美层次太过肤浅。因此,如何优化欣赏教学的引导就成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笔者在通过认真地备课、上课和仔细地听课、思考、请教等实践以后,结合新课标的新理念,总结了以下几方面以优化教学引导,深入欣赏教学。
1、渗透音乐要素的教学引导
    音乐作品都是由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奏、音色、速度、力度、旋律等,各要素都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也就是对这些要素的切身感受。让学生了解、分析音乐要素是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金钥匙,能更好的了解音乐语言,揭开音乐神秘的面纱,最终使学生比较深入、全面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因此在音乐教学当中,尤其是高段音乐教学,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同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渗透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教师支离破碎地讲授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而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也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讲解音乐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的教学引导要渗透音乐各要素。
    如在《茉莉花》一课中,可让学生欣赏两首教师精心挑选的《茉莉花》——河北《茉莉花》和江苏《茉莉花》进行对比欣赏。请学生通过认真地听赏两首歌曲的细腻的旋律以后,四人小组讨论并思考说说“两首歌曲在速度、力度、形式、风格、旋律线等音乐要素各有什么区别?”学生在具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听赏的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后的回答中,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说了很多成人都不一定能提出来的地方,比方说歌词中的细微差别,河北版《茉莉花》有一个美丽而江苏版《茉莉花》唱的只是茉莉花;两者第一句话的旋律有区别,江苏版唱的音很多,而河北版的调子却比较简单。对学生的这些回答我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单独拎出了两首《茉莉花》的第一句旋律和歌词进行了分析和学唱:“好一朵茉莉花阿好一朵茉莉花”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然后我又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歌曲中音乐要素的挖掘,使学生了解茉莉花的旋律、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差别。通过渗透音乐要素的教学引导,使学生在逐步的体验与领悟中,加深了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又如在《梁祝》的欣赏教学中介绍乐曲的演奏形式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听主要乐器的音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有的说是二胡,有的说小提琴,在我拉了几句二胡后,学生便知道是小提琴演奏的,然后我问是不是小提琴独奏?学生听出来不只是小提琴一种乐器在演奏,于是老师再讲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最后引出协奏曲的概念。通过讲解,很多学生不光知道作品的演奏形式是什么,还记住了协奏曲这一概念,这比一开始就把这些都和盘托出的效果要好多了。然后在接下来的片断教学中,让学生分段细听、认真对比,听赏同样一段旋律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下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音乐内容。如一个是欢快的游戏场面,而另一个却是对封建势力的对抗。
2、深化音乐感知的教学引导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感知是理解音乐的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的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欣赏教学中,更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乐出发,以听觉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通过对音乐的感知,能使学生较为准确的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不同意境和不同的思想感情。“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向的飘浮不定,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不断变化伸展,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因此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音乐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如《梁祝》一课中,教师先开门见山地提问:“你们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没有作出什么反应。在短暂的沉默以后,老师没有用语言讲述《梁祝》的故事,而是引导学生说:“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小提琴向我们讲述的生动的爱情故事——《梁祝》。”欣赏完以后,我请学生来说说你听到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在闭目倾听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热情非常高涨,争相回答。有的说我听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人在岸边看小河里自由自在嬉戏着的鱼儿;有的说我看到了他们两个人在结拜;有的说我看到了他们互相倾吐着情意等等。对于并不熟悉《梁祝》故事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答案,我感到非常吃惊,同时也更说明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再如在《丰收锣鼓》一课中,我一改传统的欣赏教法,不对作曲家情况,作品创作背景、内容介绍,甚至不说出乐曲的标题。只是告诉学生要欣赏的乐曲是一部旋律优美,热情欢快,场面粗矿的民族器乐合奏曲,让他们闭上眼睛,引导他们想象在音乐中经历了什么场面,见到了什么画面,然后把自己在音乐中的经历说出来,并给音乐添上标题。而这时学生都热情高涨、争相发言,有的说他亲历了闹元宵的场面,为乐曲命名为“闹元宵”;有的说他看过赛龙舟,就给乐曲命名为“赛龙舟”等等。学生的发言联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对乐曲的描述也是对乐曲的再创造。同时,我也讲述了自己听赏乐曲时,感受到的是一幅“人们喜庆丰收”的场面,而为乐曲命名为“丰收锣鼓”,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3、抓住典型片断的教学引导
    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因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无需面面俱到,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及音乐新课标,抓住典型的、经典的片断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深入欣赏教学,扎实完成欣赏教学的目标任务。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典型片断的深化、拓展,让学生陶醉于作品的细腻,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想象,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抓住典型片断的教学引导需要教师较多接触音乐并熟悉音乐,要有敏锐的察觉力,以抓准其中具有真正意义的片断。如果教师截取的各段典型音乐,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完整性或违背了音乐的初衷,那这或许会适得其反。因此这更要求我们在抓典型片断时,要围绕目标,针对“典型”二字,截取欣赏教材片断进行教学引导。
    如在《茉莉花》一课中,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选用了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作为欣赏教材之一。《又见茉莉花》整首歌曲有两段共4分多钟,而且前面部分歌曲内容又是重复的,因此我只是剪辑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典型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学生欣赏以后,既高效利用了课堂时间,又体会了全曲的意蕴,了解了不通风格的《茉莉花》带给他们的全新体验。

      

    又如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中,教师抓住音乐的“末尾片断”这一典型音乐,根据音乐中小狗的叫声和小猫的动作,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讨论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在这一课中,我先请学生互相讨论一下你听到最后一段音乐仿佛看到了什么?话没说完,学生就开始讨论,而且讨论地很激烈,他们纷纷模仿起小猫小狗来:有的说听到小狗叫了几声以后,小猫飞快地爬到了树上,在上面得意地看着小狗,而小狗只有灰溜溜地走掉了;有地说小狗在远处叫了几声,小猫就飞快地跑远了,生怕小狗追上来等等。在最后的演出中,学生都发挥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演绎了有趣的画面。
4、了解相关文化的教学引导
    新课标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含在音乐鉴赏之中。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等学科中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及人文内涵,进行教学引导中音乐材料与音乐主线有机的结合。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帮助学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丰富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如在《茉莉花》一课中,请学生欣赏了歌曲《茉莉花》以后,把茉莉花音乐和相关文化、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从时间、地域、形式等三个方面概括了茉莉花文化。这三方面分别是如何表现的呢?时间方面,由老师做小结:《茉莉花》流传已久,在清朝年间编已有传唱。另外两方面请学生先讨论,在回答的时候,学生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得很精彩。在地域方面学生有的兴高采烈地说出了国际奥运会上观看到的《茉莉花》;有的说歌剧《图兰多》也引用到《茉莉花》等等。然后教师对这些相关文化再作一些补充。最后请学生一起感受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世界性演唱会现场演唱的茉莉花,使学生明白茉莉花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再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古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音乐因素外,乐曲还渗透了以下几方面的文化知识:首先它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具有古诗的雅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它的审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如石涛的《秋江而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可以丰富音乐的想象。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如电子琴、管弦乐合奏、民乐合奏等,不同的音色及演奏风格,使学生可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学习与《春江花月夜》审美意境相似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通过综合性的文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总之,小学高段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并寻求能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审美活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在音乐要素、音乐感知、典型片断、音乐情境四个方面作正确地、适度地教学引导,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从感知体验进入联想情感体验,从而丰富审美体验,并最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
    本文只是对欣赏教学引导的初步探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资料:
《中国音乐教育》 2005年第2、3、4期      人民音乐出版社
《儿童音乐》     2004年第7、8、11期     中国文联出版社
《音乐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科教育学》     曹理  等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提高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音乐课创建美好心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