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华美乐章中的“小插曲”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中的意外和精彩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华美乐章中的“小插曲”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中的意外和精彩 

浙江省磐安县玉峰小学   王建军  (邮编:322302) 联系电话:0579-84716321                                                       13867997020 

 

【内容摘要】: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出现教学意外。这是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当出现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探究过程学生犯错、探究实验无意出错、探究材料准备不足等种种课堂意外时,科学教师对它应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事件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意外生枝,必将有新的收获蕴含其中。

【关键词】:  科学探究   精心预设    意外生成

 

上课时,老师往往希望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按老师预设的轨道走,一言一行都在教师的预想之内,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情感和体验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课堂上总有些学生没有朝教师课前的预设发展,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使得之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成为“空中楼阁”,探究课堂顿时进入“失控”状态,令人措手不及;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番,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细细品味这些“意外”,竟发现它们有如此精彩!多像是华美乐章中的“小插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意外在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时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难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是在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的原本意图上,而是在活动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学生却挺喜欢在这“一波又一波”的问题中进行自行其是、颇有意味地自主探究。如在教学三年级《蚂蚁》一文时,老师精心设计谈话,引导学生在有水的水槽中放一个瓶盖,把蚂蚁放在瓶盖上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面前的蚂蚁六神无主地乱爬,许多蚂蚁都掉到了水中,这时学生的兴趣悄然产生偏离了,有的开始讨论、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有的组干脆把掉在水中的蚂蚁捏出来,发现蚂蚁不动了——学生以为死了,可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它又重新“活”过来了,“其它的蚂蚁也是不是这样的呢?”,它们不由地研究开了;有的组发现蚂蚁从桌子上掉到地上居然没死,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么高蚂蚁都不会摔死?”……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范围,然而学生却研究得那么认真、专注。当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不但说出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还说出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书上没写出来的探究信息。

这次的课堂教学经历告诉我: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移原来研究目标的问题,不是一种坏现象,这远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为教师做实验、为老师讨论问题”更富有科学意义,因为研究内容是他们自己真正选定的,发现的科学知识更具自主性、实在性,这样的发现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探究科学的欲望,因而他们会更认真地去探究,也可能促成更大的收获。对小学生而信,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倒不在科学发现本身,而在于经历科学寻找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充分体验这样自主探究的“快感”。相反地,如果我们的科学老师硬要将学生拉回原定的预设程序与内容之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课堂也会因此缺少应有激情而失去生气和情调,这样也完全掉失了因“意外”所折射出的教育价值。

得饶人处且饶人——意外在探究过程学生犯错时

一位留法回来的教育专家在一次报告中指出:法国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允许孩子犯错误,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在日常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总希望教学流程一帆风顺,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决定了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如有一次在学习温度计时,学生不小心将其打碎了。其实,这学生本无心将实验器材弄坏,无意犯错以后的自责更让他心情不安,此时的他是那样的无助,如果我这时再加以批评,那么在这节课中这个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就会集中在被打破的仪器上,从而影响他的整个探究活动。面对此情景,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体谅学生,提醒学生以后注意便是了。并借此机会,可引导学生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温度计的内部构造,还可讨论出其易碎等相关特点,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更为科学地是老师还可鼓励学生根据科学知识在课后加以改进或改装,让学生“错”也错出意外价值来。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在一次送教评课活动中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是难免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相反的,如果学生养成了“上了科学书的都是对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这样的学习习惯,那倒是很危险的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意外在探究实验无意失败时

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科学也并不排斥失败,有时失败反而更能体现科学的精神与实质。我们要有将失败也看作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意识,要掌握将失败转化为良好学习资源的策略,使失败也能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一种有利资源,让学生通过失败照样能获得一份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分离混合物》时,让学生说说分离木屑和细铁钉的方法。学生说的方法很多:用磁铁吸、用水分离、用嘴吹、用火烧等。接着我让学生分组实验,计算分离的时间。因课前我准备了足够的木屑和铁钉,我就要求学生每种分离方法都做一遍。几分钟后,采用火烧分离铁钉的小组长跑来告诉我:用火烧的办法不行,要我过去帮个忙。我来到教室外面,只见陈越倩用纸包住木屑和细铁钉,用打火机点燃了,纸一下子烧掉了,可木屑一点也没烧起来。她不气馁,又跑到教室里拿来一大叠纸,重新做实验。这次,燃烧的时间长了,木屑烧掉了一点,可还是没能完全分离出木屑和细铁钉。当陈越倩要用手去捡铁钉时,我来不及阻止。陈越倩的手被烫了一下,她苦笑着说:“

   

王老师,这种分离方法可不好也不安全,我们应该告诉三(1)班的同学。不过,我回家还要用柴火试试,争取将它们分离出来。”这时,细心的陈越倩发现燃烧后的铁钉变黑了,忙问我是怎么回事。我一时解释不清,想不到这“小鬼”说:“今天总算难倒了老师!我们自己上网去查。”我在课后得知,很多学生回家后,对木屑和铁钉的分离进行了反复实验。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求父母当助手;有的查阅资料,询问家长;有的自己进行新方法的尝试……

这次用火烧分离实验的失败,有些遗憾,因为我课前没有动手去做,想当然地认为实验能成功。幸亏没发生大意外,不过学生的举动让我看到了他们探究科学的胆识和执著,尤其是学生对科学问题敏锐的发现能力。这样的教学经历,若说有遗憾,若说学生的无意出错,只能责怪自己的学识浅陋,但教学相长,又是一件莫大的乐事,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车到山前必有路——意外在探究材料准备不足时

在科学课中,材料的准备事关科学课的探究实效,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成为影响科学课教学的“瓶颈”,制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但有时,尽管我们教师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材料预设,可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还是会让我们面临“材料准备不足”的尴尬。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课堂原本正顺利地进行着,完全按照我预定的程序往前走,学生根据我预设的情景,发现了A、B两个水槽里的水确实不同,并提出了探究的科学问题,也初步体验到了物体的“沉与浮”和液体有关,接下来要探究:究竟是怎么样的液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凭着原有的科学知识,或是清晰的,或是模糊的对事物以及现象的认识,进行了猜测或解释。课堂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包容,或对立,争论不休。

这个时候,我又慌了,刚才是什么都不敢猜,我想要的“猜测是盐”的发言一直都不出现。现在可好,猜出了这么多物体,怎么办呢?这时候,学生对探究什么物体溶解到水里后能把马铃薯浮起来的兴趣分明已经相当浓厚了,如果可以,完全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的选择材料去探究,自己去发现盐水能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糖水、味精水呢?除此之外的呢?面粉也真的可以吗?

但遗憾的是,由于我的疏忽,没有给学生准备充分的材料。只能强硬的引导学生去探究怎么样在水里溶解食盐,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了。我说:“刚才同学们的猜测都很好,但是很遗憾,老师今天只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盐,我们来调制一杯盐水看看,能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至于其他物体同学们在课后再去探究,并且把你的探究成果和同学分享好吗?”

看得出,此时学生的情绪有些低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许多同学还在思考刚才的讨论,课堂上探究的情绪也一下子进入了低谷。我想:这下完了,由于我的探究材料准备不足,竟然给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真是罪过呀。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竟然哗啦一下全围在我身旁,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在家中科学探究的不同结果。

嘿!真是没想到,课中“材料准备不足”而造成的遗憾竟然成为学生课外探究的一种动力,而他们的探究结果是如此地精彩,这远不是我在课堂上这40分种的时间里能比的。看来,意外不会让我们的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绝境,只要我们的学生对科学探究有足够的兴趣,我们应该相信 “车到山前必有路”,“方法总比困难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科学课堂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发挥舞台,让学生有创造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教师自己有自由挥洒的空间。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参考资料: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2、《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7年数期。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4、张红霞主编《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构建智慧课堂,巧用“数学”之石,助推科学探究    下一篇:浅谈科学课的用“材”之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