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课内外双探究形式,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实践与研究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莫佩玲  茶山镇南社小学

摘要:学生在科学课堂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但科学课在课外却因为不是主科、学生兴趣不大和实践科学探究困难重重等原因,鲜有真正去开展探究活动。如何能使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热爱的情感,并持之以恒进行活动,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呢?为此,我校科学科组,就如何课内外双探究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指导学生科学方法,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养作了积极的尝试:1 环境整合,以境促探,整合课堂、校园、家庭环境,形成科学探究氛围。2 多元指导,以法促探,运用观察实验法、渗透法、激励法,寓教于乐,持续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兴趣。3 学科拓展,开展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让学生在无边无际的科学知识海洋中,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同时也获得了“丰收”的喜悦。调查结果表明:经过有效的课内外双结合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课堂学习的专注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课内外双探究    环境整合    多元指导    学科拓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青少年具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特定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使他们参与社会科学决策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我们经常将科学教育视为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回顾我们的科学教学,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非常努力地在课堂40分钟内,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但我们却发现在我们的学生中却存在“5+2=0”的现象,学生在课堂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但科学课在课外却因为不是主科、兴趣不大和实践科学探究困难重重等原因,鲜有真正去开展探究活动。这与我们的高效课堂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能使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热爱的情感,并持之以恒进行活动,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呢?为此,我校科学科组,就如何课内外探究双整合,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指导学生科学方法,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养作了积极的尝试:

环境整合,以境促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如能形成兴趣,将会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种内在力量,会激发他们满怀乐趣地去进行探究,勤于实践,使科学教育在最佳的时间内产生最好的效果。由此,我非常关注学生身边的大环境,并注意整合,以境育情,促进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1.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环境对于学习兴趣的产生有一种激发、催化的作用。小学生科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中介绍的科学基本知识,更要求学生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去了解身边的科学,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因而教室的环境布置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我在课室入门处最显眼的地方设荣誉栏,张贴学生的优秀科幻作品和实践研究报告;教室后面张贴图文并茂的科普知识小册子,有关科普的宣传墙报等,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

1.2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通过文化长廓、探究成果展示橱窗,学习作品展览等,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氛围。学校还利用社会大环境来引导学生,如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展示会,参观科学技术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3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培养不容忽视。学期伊始,我以“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利用家庭中的有利因素,参与到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收集孩子不同阶段的作品,并把其中较满意的展示出来,使家庭也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氛围。

多元指导,以法促探

教育实践表明,小学阶段学生受心理年龄特点的影响,学习兴趣的产生有时会很短暂。因此,在指导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应重视运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

2.1观察实验法,显学科特色

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泉,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始祖年代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都是伴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无论是生活的力、热、光、电、磁等知识,还是当今的光缆通信、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等等,都深深地刻着科学的烙印。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突出科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这一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先将燃烧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上,过一会儿燃烧的蜡烛熄灭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说自己的疑问。同学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物体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会熄灭?”……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参与提问,哪怕学生提出了很简单甚至是可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然后围绕学生提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并说出猜想的简单依据。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最后,根据学生的设计,确定最终验证方案,实验一:把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观察杯壁上的现象。实验二:把杯子擦干,将石灰水倒进杯子,晃一晃倒出,再罩在蜡烛上观察。

2.2渗透法,寓教于乐

众所周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讲究方法,有道是“科学始于好奇,成功于方法”。所以,我在科学课堂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如:《太阳系》是一节网络型科学探究课,通过预习中的质疑情况,我了解到学生对太阳系并不熟悉,他们能提出的问题不多。为此,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在课始,我让学生先浏览老师制作的《太阳系》网页,在教师设计的有意义的问题的指引下开动脑筋,充分挖掘已有的知识解答。通过答疑,学生均对太阳系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整个课堂的探究气氛日益浓厚,于是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新问题:“为什么只有地球适合生存?”“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系有多大年龄了?”“太阳系还有哪些没有解开的秘密?”然后,我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研究,并且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关于太阳系的图文并茂的电子DIY作品,挂到校园网上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孩子们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进行实验研究与讨论,老师请教等等,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告诉学生,我们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翻阅书籍、报刊等就是文献法;上网查阅资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资料法等,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时,学生们一点也不感到深奥,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这种科学方法的渗透,不但帮助同学们理解了科学知识,寓教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化为他们继续探索知识的一种内动力。这样,通过一次次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既免去了空洞乏味的讲解,又调节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激励法,持续兴趣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给他们讲述一些科学史中大胆质疑的故事。在讲到某一知识点时,我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实验中、猜想中找问题。如在学习了《珍贵的淡水》后,同学们通过关注生活中的水,提出自己的疑问:①在生活中,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好地节约淡水资源?②将水分为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可行吗?③东莞在臭水河上面覆盖绿色植被,真的能标本兼治吗?……我会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以提高。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到把精神激励放在首位,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适时表扬,用“你真行!”“你的进步真快!”“你的设计体现了创新精神!”等激励性的话语肯定他们刻苦学习的成绩,并提出新的希望,如“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就更好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得更好。”等。此外,我还会定期在班中评选科学探究小能手,双优小模范等。

学科拓展,课外探究

对于起始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生终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大的奠基意义。所以,我更注重由课内至课外的延伸与拓展,我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除了归纳、小结外,有时会给学生传递一些目前科学研究的动态,有时会将某一知识点拓展让学生探究。例如在学完了《大地的震动》这一节内容后,我提出三个主要问题:①地震有什么危害?②遇到地震该如何避险?③日本的避震设施非常先进,你认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探究,自主去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种充满朝气的好的课堂结束,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作用。因为科学教学的特点是既把学生领到科学知识的领域,又指引学生看看云雾处隐藏的山外之处,从这一点看,好的课堂结束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探究性活动是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的拓展,积极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激发学生学好科学学科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天气》后,我告诉学生:东莞在每年的气象日,东莞市气象局都会举行开放日活动,到时我们可以亲临现象了解先进的气象监测系统。这个问题引起了班上十位同学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自愿组合,在我的指导下选定“气象万千”为探究课题,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他们带着许多疑问,如每天的天气是如何测得的?每年的降雨量是如何求出来的?有些季节的天气变化那么大,市气象局是如何测得在一天中变化多端的天气的等等,同学们在家长的配合下亲身来到了位于东莞植物园的市气象局进行了探究,参观了各种检测气候变化的先进仪器,有同学仔细观察了气象局周围的环境之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儿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与市区的火热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这儿测到的天气情况具有代表性吗?能准确测出全市平均值吗?怎样才能更准确地得出当地气候情况等。业余时间又从书本或网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组织了十多次讨论、交流,终于较好地完成了这一探究课题,并在全校展示,受到师生的好评。这十位同学在体会中写道:“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自己提出问题,主动学习,自己找答案。在无边无际的科学知识海洋中,我们得到了充实,同时也获得了‘丰收’的喜悦。这次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兴趣和快乐,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改善了我们的求知的学习方式,拓展了我们的学科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啊!”

这样,经过有效的课内外双结合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方法、能力诸方面存在的缺陷,积极开展学习,课堂学习的专注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我班家长反馈,孩子们回家能主动去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比以前提高了,孩子们的学识、能力,还是人格、风范等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希望多开展这类探究性活动。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牛灵江 主编.创新之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3] 戴起勋  赵玉涛 编著.科技创新与论文写作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

[4]刘颂豪 主编.科学教师教学用书(3—6年级).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挖掘生活课程资源 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下一篇:巧设问题,拨动科学探究的心弦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