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常识教学中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新知的能力,真正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关键词: 兴趣、质疑 、 实践、成功、 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探求新知和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是常识教学的目标之一。涉及内容较广的常识这门综合课,容易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并有大量的观察、实验等课内外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作为探究活动设计者的教师,应把学生从被动学知转变为主动求知,从而使他们有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激发兴趣,培养探究欲望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启迪学生智慧的动力,缺少了兴趣就等于缺少了学习、训练的动力。学生的兴趣越强烈、越广泛、越持久,他们的求知欲望也就越强烈,思维也会随之活跃。所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持久性探究的关键。如学习《摩擦力》一课时,老师提出:滚着的球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自行车的轮胎,鞋子底部的表面为什么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学生对这些现象已司空见惯,然而,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却并非易事。因此,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机器迅速被开启,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本课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说理,告知答案,就可能失去一次次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同样,在学习《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时,教师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的问题时,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你言我语,大胆地提出假设,不断地寻找答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同学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天上的雨下完了,那地上的动植物就不会生存、繁殖了。”有的同学却追起根问起底来:“天上的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展开了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习,勤于探究。

  二、鼓励质疑  培养探究精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发端于问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学做“问号”的态度。在常识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热传导》一课中,可用下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把热水倒入不锈钢杯中,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与杯把,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很快作出反应:“盛有热水的杯子杯壁为什么也是热的?热是怎样传到杯壁和杯把上的?”这样自然打开了研究的大门,揭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铜棒、细铝棒、细铁棒)提出问题。只要给一些摆弄时间,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是不是所有固体材料都有热传导的本领?金属材料铜、铁、铝热传导的本领一样吗?”在概括了固体具有热传导的性质后再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有的学生问:“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然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都是值得探究的新事物,是进一步探究的开始。

  三、鼓励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在影响学生认识水平的因素中,社会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虽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和家庭中,但在这两个环境中他们双目所及的事物或现象相对有限,而且比较单一。他们接触社会的时间虽少,但社会里却有形形色色的人,奇形怪状的物,各种各样的事,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耳闻目睹、所接受到的信息,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中所见的,教师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有效的选择知识。再加上如今的常识教材中有一部分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例如:动植物、生活科学常识等,我在传授这方面的知识时先让学生亲自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大千社会无穷的信息,去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和他们一起分析、整理材料,教给他们知识内化的方法,这就是生活实践法。通过这种方法让他们知识的获取量大大的增加的同时,也扩大他们了的眼界,提高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例如:教《昆虫》这课时,课前老师布置孩子们到田野去找蚂蚁的家在哪儿,它爱吃什么?怎样找食物……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都记下来,再用昆虫盒带回几只蚂蚁上课时观察。课堂上,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看清楚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经过认真观察讨论,选出一个同学将观察讨论的蚂蚁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并标出各部位名称。孩子们很快展示出了观察结果,较准确地画出了蚂蚁的简图。接着让学生分组逗小蚂蚁玩,继续探究、讨论自己从平时不解小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从孩子们的讨论中对蚂蚁的生活习性了解得还真不少,有的从资料上知道小蚂蚁可搬比自己重200倍的东西。有的观察到蚂蚁是群居,同巢的蚂蚁很团结,不同巢的蚂蚁在一起会打架。有的说蚂蚁的触角可传信息,爱吃蚜虫的分泌物……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老师就布置孩子们课后将小蚂蚁送回家,继续观察。这样,通过探究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从而培养了探究能力。

  四、感受成功,巩固探究兴趣

  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激励;在学生稍有成果的时候,给予适当奖励。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的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小学生喜爱动手,而实验是学习常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探究的过程中来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小灯炮》一节,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先让学生想办法把灯泡接亮,不管怎样接都行。学生都跃跃欲试,拿起材料这样试试,那样试试,不一会,一部分学生灯泡亮了,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这样拿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路,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通过启发,学生们发现,只要把电池的正负极两点和灯泡的金属螺旋点及下面的一点这四个点这四个点用电线连接起来,灯泡就一定能亮。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再有目的地连接,全班的学生都能顺利地使灯泡发光,并能判断书本上哪些线路不能发光。 当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成功,更有失败。如学生在探索桥结构与承重实验时,学生都体验到所搭建的桥梁能承受一定的重量,但只有极少数能承受500克。为了达到目标,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失败,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模仿别人,不断设计出新型别致的桥梁,向承重量500克靠近。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使其体验到意外之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教师在常识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运用一切能运用的方法,鼓励学生猜想、假设、提问,使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思考、爱好动手,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的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激发学生对常识学科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下一篇:指导学生制作学具 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