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幼儿品德行为纠偏的实验研究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幼儿品德行为纠偏的实验研究

                                           普陀区实验幼儿园    李瑛

 

一、       问题的提出

幼儿知识经验不足,思维水平低,是非辨别能力弱,往往因一时疏忽或欲望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又由于他们道德认识水平较差,很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久而久之,将会形成难以纠正的不良品德行为。再加上当前,由于家长重智力轻德育的错误思想,独生子女家族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众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出现了各种偏差,如袒护孩子,使孩子的错误行为不断强化,如一味满足孩子要求,使孩子养成自我中心,不懂得知别人等行为;又如家长缺少品德教育经验,发生不当的教育方法,粗暴地打骂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出现了说谎、霸道、自私,没有集体观念等不良品德行为的苗头。这些不良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纠正。因此,在幼儿不良品德妆发而未形成习惯之时,如果及早发现,对症下药,干预幼儿的不良品德行为,使它朝着正确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又对其他幼儿做好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就成了当前幼儿品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和最佳期。说明任何良好的和不良好的习惯形成都需要一段时间,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抓住机遇,纠正不良品德行为,是我们本次课题需要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构想

1、概念的界定

幼儿品德行为偏差,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学习、游戏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一种与良好品德行为标准要求不一致的行为。具体品德行为偏差表现有爱说脏话、说谎、拿别人东西、侵犯行为、自私不关心同伴、集体、不守规则、损坏公物、不爱劳动、不尊敬长辈等等。

根据我班幼儿品德行为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本研究仅选择了说谎、侵犯行为、不关心同伴、集体三个较突出的品德行为偏差进行探索。

2、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品德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

(2)对幼儿品德偏差进行心理分析;

(3)结合幼儿品德行为特征和发展规律探索幼儿品德行为偏差的的矫治的策略。

3、研究假设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弱化孩子的错误行为能使孩子的错误行为得以纠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著名化处理的典范,他曾成功地教育好了有偷窃坏习惯的孩子。因此本实验根据幼儿品德行为形成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弱化幼儿的错误行为,同时运用故事、儿歌、图片、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强化幼儿掌握良好品德概念,并经常运用行为练习,讨论评议的方法提高幼儿认识,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让幼儿用行动来表现自己掌握的品德意识从而真正实现幼儿不良品德行为的纠偏。

4、研究内容

(1)幼儿侵犯行为的心理分析和矫治措施;

(2)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分析和矫治措施;

(3)幼儿不会关心同伴,集体行为的心理分析和矫治措施。

5、研究时间

2002年9月---2004年4月

6、研究对象

2002年9月入园的小(二)班36名幼儿为实验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情景测验、教师日常观察评价进行前测,得出幼儿不良品德行为的表现及现状。

三、实验过程

(一)幼儿三个品德行为偏差产生的心理分析

1、幼儿打人、吵架等侵犯行为产生的心理分析

侵犯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行为,是由幼儿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侵犯性行为可使幼儿变得骄横无礼,让其滋生发展会影响到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应及早纠正,幼儿侵犯行为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幼儿社会性模仿。幼儿好模仿,如果因日常有侵犯行为发生,或者是幼儿看了电影电视里暴力镜头等社会产生侵犯行为。

(2)挫折是触发幼儿侵犯行为的诱因之一。如一幼儿钢钢正在拍皮球,不小心皮球滚到了晖晖脚旁,晖晖拣起皮球起起来,钢钢的活动被干扰了,他便挥起拳头向晖晖打去。

(3)由于多动症。患多动症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常有侵犯行为发生。

(4)对侵犯者的奖励,导致错误引导。如有些家长教育幼儿“以牙还牙”,幼儿与人打架之后,孩子占上风洋洋得意,会加大孩子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

2、幼儿说谎行为产生的心理分析

诚实是一种美德,不说谎,是幼儿诚实的重要表现。幼儿说谎虽不都是品德问题,他们并不是有意欺骗人,但如果对幼儿说谎放任不管,不及时教育,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说谎的习惯。

幼儿说谎,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意识说谎,包括以下三种:A、补偿性说谎:幼儿把自己幻想得到的东西当作既成事实,如一位幼儿开开非常想得到一架电动玩具,使对同伴谎说自己爸爸出差时买来一架非常漂亮的飞机,甚至讲得神乎其神,以此来取得一点快慰的满足。B、想像性说谎:幼儿由于对周围事物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产生幼稚的夸张和想象。C、实用性说谎:幼儿因做了错事,怕唤家长,教师批评,或怕丢脸,千方百计用谎话来遮掩。

(2)有意说谎,包括三下三种:A、投机性说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当他想得到别人称赞时,就编造做了什么好事。B、庇护性说谎:即为了包庇伙伴的过失而说谎。C、报复性说谎:因同伴对自己提过意见、揭过短处,产生报复心理而说谎。

3、不关心同伴集体行为产生的心理分析:

自私,不关心他人和集体是一种不良的品德行为,当今幼儿身上较常见,究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幼儿始终处于被关心的位置,关心过度,照顾过度,因此幼儿不懂得关心父母、长辈;不做或很少做家务,喜欢独占好吃好玩的东西。

(2)家长教养和教育态度不当。父母不是教育他,而是顺从,滋长了幼儿自我中心的膨胀,宠爱过度,迁就过度,造成幼儿自己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的行为。

(3)交往面窄。邻里交往少,终日一人学习、玩耍,孤独的环境形成自我中心,很少会在去考虑别人。

(4)集体生活经验少。在家中,从未让幼儿为家族这个集体承担必要的责任,孩子们不懂得家族成员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在幼儿园中,班级中集体观念差,互相合作能力较弱,不会主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

(二)幼儿品德偏差的矫治策略探索

1、老师给幼儿充分信任感,在解决问题时做到时事不对人,注意不损伤幼儿的自尊心,采用表扬和化幼儿错误行为相结合的方法。

(1)教师注意采取一种平静、镇定、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所发生的错误行为。不成武断夸大,疏远冷落有错误行为的幼儿,相反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并以行动表明,如果幼儿做错了什么事,老师会给予帮助,老师喜欢你,喜欢与你做朋友,帮助幼儿逐渐减少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

(2)善于发现有行为偏差幼儿的优点并及时表扬。哪怕有几秒钟良好的表现,也要及时报以赞赏的毛笔或进行表扬,特别是对好行为大力表扬,在班内多用贴小红花的形式进行阶段表扬,避免揭短。

(3)善于弱化幼儿的错误行为。弱化孩子的错误行为,就是让幼儿的目的达不到。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有着某种目的。如果其目的达到,他便会得到刺激而适时重复。如果其目的不能达到,他便会意识到采用这种方式不能达到目的,因而停止这种错误行为方式。在实验中,教师要弄清幼儿错误行为的目的和要善于改变情境。

2、结合日常生活,运用行为练习,情境表演,讨论评议等各种形式,强化幼儿正确的品德行为。

(1)运用故事、儿歌、图片情境表演等形式,渗透于各种教学中,教给幼儿良好正确的品德行为概念。幼儿年龄小,思维水平低,难以直接受深刻的品德概念,我们在教育中就多运用具体形象的图片,情境表演等形式来表现品德行为,让幼儿在易于接近的小动物、同龄人的行为表现中进行同化感染,形成一定的是非概念,了解正确的品德行为应该怎么做。例如:我们通过对《玩具大家玩》、《小铃铛》、《小明摔倒了》、《我和你一起玩》、《金色的房子》、《老爷爷的帽子》、《祝福树》等故事、图片讲述,让幼儿懂得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道理。通过对《图书是我撕破的》、《一支钢笔》、《谁的做法好》告示图片讲述,让幼儿懂得诚实不说谎的道理。通过看动画片《舒克-贝塔》的故事,听《邱少云》、《雷锋》的故事,让幼儿懂得为大家做好事,为集体服务的道德等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尽量多了解正确的品德行为概念。

(2)经常进行讨论评议,以提高幼儿对正确品德行为的认识。幼儿认识水平低易受暗示,对品德行为的认识不稳定,常会受不正确教育的影响。如有个别家长说:“别人打你你也打他。”于是他的行为开始反复。因此,我们经常利用晨谈、周末讲课,日常生活中偶发事件,开展讨论,让幼儿运用的已有的品德认识自己分析讨论、评价品德行为的,不断提高对正确品德行为的认识。始终会从小故事中正反两种角色的对比,图片中对错行为的比较,讨论生活中出现事件的处理,如:一位小伙伴游戏中摔倒了,我们怎么做?你很想玩别的玩具,你是与小朋友商量呢,还是去抢着玩?等等,幼儿不但对正确品德行为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而且更加明白了正确品德行为带来的良好效果。

(3)运用行为练习,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结合幼儿的认识,多运用正面的榜样教育,给幼儿适当表现的机会,让幼儿通过的行为来表现认识,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在幼儿讨论评价的基础上,请幼儿到关面来表演正确的优良品种等。我们还经常运用游戏、表演,自由活动等形式,有意识地编排品德教育内容,对于良好行为表现,在评比榜中用红花进行体现,同时经常在班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为班级,正确捐献自己心爱玩具;为班级自然角收集植物;为图书角送书;为灾构小朋友制作新年礼物等活动,鼓励幼儿表现出正确的品德行为,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的形成。

3、在确认偏差行为类型、特点及产生心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

对幼儿的三个品德行为偏差逐一列表,并针对每一不良行为列出矫治“菜单”、

(1)打人、吵架等侵犯行为的纠正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A、训练幼儿对挫折的容忍力,抑制受失传后的不良反应,多进行受失传制训练,采用转移、消除等具体方法,引层幼儿制止侵犯行为。如多用礼貌语言等。

B、避免社会学习对幼儿的不良影响,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可以模仿,哪些应制止。

C、及时制止幼儿发生的侵犯行为,并且帮助幼儿认识侵犯行为对他人对自己都会带来不幸,培养幼儿从小同情关心别人的感性,适时利用替代惩罚的作用,以降低幼儿对侵犯行为的模仿。

(3)不关心同伴和集体行为的纠正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A、让幼儿在家族中多为长辈做事,每天帮助妈妈做一件事,把好吃的东西先给长辈吃。

   B、教幼儿在同伴和邻里中结交朋友。提倡幼儿自己带图书,玩具与同伴一起分离,鼓励幼儿与同伴、邻里发展友谊,让幼儿多请同伴在星期天去自己家里玩耍,鼓励幼儿到别人家去做客,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情,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C、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大班内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让幼儿体验与其他成员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的感觉,逐步形成集体意识。多鼓励幼儿为班级做事,如做值日生。积极参加各年级段的竞赛活动。让幼儿多谈谈参加集体活动后的感受,树立集体观念,懂得关心班级这个集体。

四、实验结果

1、幼儿不良品德行为被不断弱化

由于(1)至(3)可见,实验后幼儿的不说谎行为,不侵犯别人,会关心同伴集体三方面都明显优于实验前,据家长反映和教师检测表明,说谎、不团结友爱、不关心同伴等不良行为在悄然消失。

2、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不断强化、形成

实验后,孩子们集体观念大大增强,经常为班级带来自然角的动植物,会主动浇水、饲养;对于老师布置需带的材料,基本上能人人记住带来,幼儿还学会了主动关心别人和班级,平日里为娃娃家送玩具,送来折纸用的旧宣传纸,送来图书,送来衣架等好事层出不穷。孩子们不但学会了互相谦让,不能协商着游戏,班内一些幼儿的侵犯行为明显减少。

3、全班幼儿出勤率高,同伴关系融洽,受到家长好评

实验改变了幼儿的面貌,全班幼儿十分喜欢上幼儿园,出勤率高,与老师、同伴情感日益融洽,交往不善的幼儿个个克服。孩子们交往大胆能主动关心,互相帮助,也没有人个别特殊幼儿,好人好事日益涌现,如借蜡笔给同伴使用,帮助人拿椅子等,受到了家长好评。

五、小结与讨论

1、实验表明:采用信任、尊重的态度,对幼儿实话弱化不良品德行为的教育,利于家长理解支持,能较快纠正幼儿的错误,促进幼儿良好正确的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2、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是一长期细致的过程。实践证明,在弱化不良品德行为的同时,必须适时地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感化幼儿,让幼儿通过自身体验、认识、练习,自然地形成意识,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3、耐心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态度,能大大调动家长开展,正确家族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使家长们乐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与老师互相配合,做到家园同步,互相促进,做好幼儿不良品德行为的纠偏工作。

 

*参与资料:

曹中华《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幼儿品德心理;

卢乐珍、楼必生《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分实践》。

 

(2004年6月获市幼教论文二等奖)

附表:

(1)幼儿不侵犯别人行为实验前后比较表

等级

时间

实验前

10

17

9

实验后

16

17

3

X2

13.38

说  明

在0.01水平上,幼儿不侵犯别人行为实验后显著优于实验前。

 

(2)幼儿不说谎行为实验前后比较表

等级

时间

实验前

8

14

14

实验后

20

12

4

X2

10.86

说  明

在0.01水平上,幼儿不说谎行为实验后显著优于实验前。

 

(3)幼儿关心同伴、集体实验前后比较表

等级

时间

实验前

7

13

16

实验后

17

15

4

X2

11.48

说  明

在0.01水平上,关心同伴、集体意识实验后显著优于实验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家园配合,培养幼儿健康情感    下一篇:小班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