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家”——学生成长的摇篮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生成长的摇篮

(班主任经验论文)  吴彩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叶澜教授编写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我如获至宝,在假期里我花了一部分时间把它给好好地通读了一遍。当我真正认真地阅读完报告集以后,突然发现里面有许多思想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更有许多新的思路和理论是自己没有想到却很有道理的,也寻求到一些班集体建设的具体操作实践方式,的确给自己很大的帮助和很多的教益。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就提出要“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群体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提倡班级中的“人文气息”。

实质上班级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西方社会结构体系的研究表明: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风雨而长期保持稳定的结构,即便屡禁战乱却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稳定家庭结构体系。由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很重视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因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集体向心力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亲和力上,作为班级的凝聚力则体现在自己的班级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围上。因此,我在工作实践中主张建立一种班级文化:即把班级看作一个家庭单位,营造追求一种家庭的和睦气氛。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第一天,就在黑板上写上一句“**班 让你依靠!”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营造这种氛围的几点做法:

一、“心会跟爱一起走”——培养学生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根据马斯洛动机理论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他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满足这种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让学生能把班级看作“家”,首先让学生有一种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接的班一般都是从四年级开始,而我每一次接班时,我都要找班级学生进行谈话,谈话的内容大都是让学生谈谈你对这个班级的印象。而每一次的谈话都让我大失所望,他们的回答基本趋于一个内容:个体和班级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每次换一届学生,第一件事就是将全班同学的生日统计出来,等到每次有同学过生日时,利用晨会课几分钟时间,以班级名义送一份小纪念品,上面有全体任课老师与同学的签名,然后全班同学为他唱首生日歌,使他能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班级的亲近感。实际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同学在周记里反映:生日的前一天晚上睡觉前总会美美地憧憬第二天全班同学给他唱生日歌的情形。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强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或认可,就会使并不坚强的理智土崩瓦解。

只要教师怀真诚之爱,就能促进师生心理相容,使他们觉得教师时时在尊重自己,关心自己,注视自己,期盼自己,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培养学生对“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溶合的感情归属,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班风,学习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

我从一开学就让学生明白,你的家爸爸、妈妈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你感到幸福和温馨,我们这个班级就是一个家,你就是这个家的主人,那你们说该怎样使得我们在这个家庭中感到幸福和温馨呢?学生会各抒己见,兴趣盎然。

于是,我从两个“建设”入手,培养学生对“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一)“硬文化”的建设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对班级“硬文化”环境建设的法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这里我重点谈谈两点:

1、注重教室的卫生。

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理整齐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个“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

2、重视教室的布置。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对教室的布置不可忽视。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大方,整齐,我们主要设计了这么几个栏目:东西对应的墙上贴上了名人名言,一边是读书类的,一边是珍惜时间类的。“热爱母语”栏目主要展示同学们优秀的读书卡或手抄报,定期进行更换,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审美能力,还丰富了课外知识。“队角”主要张贴班级远、中、近期目标,中小队干部职责,及班级岗位分工等,让同学对班级的各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还有一个栏目是“笑口常开”,主要是学生在上课、卫生行为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在这个栏目中贴上一个笑脸,学生在他们喜欢的小物品激励下,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一切都由同学自己精心设计。

黑板报两周一次,小队轮流进行,黑板报的内容新颖,版面整洁,在学校每期黑板报评比中,我们每次都能拿到循环红旗; “图书角”是同学学习课外知识的阵地,把学生自己的书收集起来,种类很多,有《作文大全》、《脑筋急转弯》、各类童话故事等等。让学生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吸取一些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

优化教室环境,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 二)、“软文化”的建设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我从班干部的确定、班级远、中、近期目标的制订、班规的形成到班级个人岗位设立,都让学生集体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认为在这个“家”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都有为这个“家”而奋斗的共同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认为我是班级的主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几个同学告诉我,每当自己的自制力动摇的时候,就经常能想到集体的荣誉,想到自己班级的奋斗目标,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说,这与班级的文化建设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班级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让他们走出了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三、“你是我一生的牵挂”——关注学生在“家”中的小群体意识

叶澜教授曾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我认为,要能做到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对这个“家”中小群体的引导不容忽视。

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这个“家”一致时,它能使这个“家”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的事业。否则,它会让这个“家”死气沉沉,郁郁寡欢,这一个个小个体也不会在这样的“家”中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曾经有一届学生(现已读高二),就是如此,男同学、女同学都搞小群体,使干部力量分散,学生爱这个“家”的感觉也没有了,发现这一现象,我立即采取行动: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让这个即将瘫痪的“家”重新有了生机。

四、“让我们荡起双桨”——重视学生对“家”中活动的参与欲

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还离不开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大家在活动中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信赖,齐心协力拧成一根绳,团结友爱,诚信互助。这样既增强了学校生活的吸引力,又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拉近了师生、生与生之间的距离;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促进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班级活动的开展我只是一名顾问,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根据小学生特点,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一起组织开展了诸如 “和分针手拉手一起走”的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教育他们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勤奋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黄金搭档对对钩”主题班会,使学生更珍惜同学之间那真挚的友谊。“我是班级小主人讲故事比赛”;“小手拉大手,文明安全行”主题班会;“讲卫生,懂健康”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交往的品质、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培养,从而为构建和谐、温馨的“家”提供了动力。

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这个“家”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制度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家”的幸福、温馨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社会化的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使班级中的每个人精神振作,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紧密团结,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班集体成为了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的摇篮。因此,班级文化最大可能地成为了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此论文获区二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我的班主任教育心得    下一篇:春风化雨润新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