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言意互转,演绎习作教学的精彩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习作教学究其实是言意互转的过程。言意互转,是一种综合了科学性、方法论、价值观的习作教学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强的现实意义。所有习作能力在过程中获取和提高,各种资质在过程中得到涵养和发展。教师创设更多言意互转的“精彩故事”,引导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便能经受更多的言意的陶醉和熏染。立足于言与意的转换,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习作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  习作教学 言意互转 言语表象 情感体验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积弊难消,是因为习作教学只停留在一种语言符号排列组合的拼盘式的过程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习作教学要着眼于儿童内涵的整体丰富,即发展。

  对习作规律的再认识,要求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努力实现言与意的高度统一。而言与意的吻合,就要求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让言与意互转,达到言能准确地表达意,意能周全地体现言,做到意出言随,意、言适切。习作过程,究其实,是因为言语活动的内部机制是言与意的互转,互转的能力及其灵活、准确、品位的程度便是“活动”的质量,亦即“过程”的质量。不会互转、难于互转,即“活动”受阻,“过程”不畅;克服了阻碍,找到了互转的方法与途径,即“活动”继续,“过程”展开。所有习作能力在过程中获取和提高,各种资质在过程中得到涵养和发展。可见,习作教学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言意互转的一个过程。言意互转,是一种综合了科学性、方法论、价值观的习作教学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切体会到:“言”与“意”互转,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习作教学的精彩。

  一、再现生活过程,在言意互转中丰富积累

  习作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而且是对生活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小学生的“意”多是直觉的、感性的,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大关心,外部的感受和内在的情感几乎同时萌发,互不分离。小学生多以写具体实在的记叙文为主,而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学生的习作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去对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并巧妙地诱发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重视再现生活过程,并尽可能合理地展开过程,让“主体”--学生在互转过程中去经历、去认定、去排除、去体验、去获取,乃是习作教学成功的根本。

  1、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

  事情经历了,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但观察后留下的印象并不一定很清晰,而且这里边还有个素材筛选问题。要是能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在习作指导时在学生面前重现出来,往往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阶梯。或用数码照相机记录,制成课件,或选择相关网络资源……

  如一次去海边秋游时,笔者有意识地拍下一系列镜头。在习作指导时,教师出示这些镜头,然后让小组合作,给本组选定的照片取名字,书面创作解说词。一张张照片勾起了学生美好的回忆,一段段精彩的解说词便很快生成。学生也很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这次习作。

  2、利用情境表演再现生活

  习作指导中,往往发现学生内容不具体。教师利用情境表演,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可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对于精彩动作,要求表演者“定格”、“慢放”、“重放”,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

  笔者曾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演演说说写写》,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老师与一学生扮演一对母子俩,为看电视而抢遥控板的过程。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为学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说好了,再写下来。因为孩子们在实际运用语言表达时,认识了自己,有了急于想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因此,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一篇篇有独创性的文章也随机而生。

  可见,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认识,创设广泛交流、自由交流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各种生活场景,尝试回忆,就为再现过程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一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被调动,储存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意”被激活,就能使学生产生许多新鲜的“意”,而且还有说不完的话。有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积累中写出来的作文自然能言之有物、具体生动。

  二、激活情感体验,在言意互转中发展思维

  言与意的互转在有声、有形化之前,是潜藏在大脑“黑箱”之中的,至多只能观察其动作和表情来做出推测和判断。言意的互转过程便因难以观察而难以实施教学操作。好在“互转”过程多有“产品”问世。

  因此,习作教学要展开“言意转换过程”,一方面要引导“主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言语活动,要求他们以一定的言语作品作出显示;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全程伴随和辅助,像引导幼儿学步那样,以利“转化”的完成。越俎代庖和撒手不管都是不对的。教师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拓宽选材渠道,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习作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激发学生急于想用文字来沟通来表达,在心灵的碰撞中充分去真切感受。

  1、激活生活体验,关注情的滋润

  所谓 “情动而辞发”。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最佳情景,利用直观媒体和风趣、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能激活生活体验。可以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如童话故事、小品表演、音乐绘画等,诱发学生活生生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轻松习作。

  如练习《记一次参观活动》的习作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海塘。让学生观察基地的设施,聆听工人的介绍,亲身感受海塘生活,呼吸微咸的海风,找寻石缝中的小螃蟹。回到课堂上,学生表达丰富多彩,争先发言,讲起来滔滔不绝。有的同学写道:“在海塘大坝上,我顺着风飞快地跑着、叫着。我的长发随风飘动,心也随之放飞,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我要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精彩的片段真让人爱不释手。这样,充分把学生的内心诱因和需要激发出来,写起习作来又怎能不得心应手呢?

  2、捕捉独特感受,融入心的接纳

  人与文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小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有些看法难免片面或是不正确的,珍视这一独特感受,让他们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用心去接纳学生,促成其转变,从而提高自我认识。

  如在教完一些课文后,让学生畅谈感受,然后动笔写下来。由于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激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3、唤起言语表象,寻求意的抒发

  言语表象具有形象性,可以保留在人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表象在儿童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中必然起到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习作方面落后,常常是由于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引起的。因此,习作教学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促进儿童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每天用固定时间让学生积累语言,并用学生已有经验或生活积累进行还原、诠释,在头脑中形成言语表象。

  (1)图文互译

  习作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在观察中,丰富了学生心理相册内存。同时,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学生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和感受,其积极主动的表述,也成了本人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2)音响习作

  利用音响设备,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这种做法能扩展想象空间,营造出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可说,有题材可写。

  (3)想象体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文字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实验证明,储存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能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并充分发挥了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于抓住了互转,就能带着“言”的介入和“意”的完形,并追求逐层地提高。从而使习作教学荡漾出浓浓的意韵,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

  4、鼓励自由创作,形成思的泉涌

  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并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在模仿中尝试。让学生在模仿中推敲语言,掌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变迁,创造性地运用,不拘泥于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加德纳语),学生的习作技能也会从单一走向复合,心里自然会酿出许许多多的“意”,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

  可见,在言意互转过程中,学生亲历过程,就能主动获取更多的材料。在“言”中得“意”,就成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操作导向”。在学生体验求知的过程中,就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引发共鸣,从而使习作变成学生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

  三、锤炼语言文字,在言意互转中发展言语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明显的雅俗之分,文野之别,美丑之辨,精粗之异。锤炼语言则是习作的基本功,必须下苦功夫。锤炼语言,是为了由“言”知“意”,是动用生活积累与言语信息汇合形成表象、体验情意的的关键性阶段。平时应多让学生接触名家名篇以及古诗文,从中体味锤炼语言,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厚积而薄发。

  1、变空泛为具体

  学生的空洞的叙述,往往缺乏具体的描写,读来枯燥乏味。就如下面一段文字:

  考卷发下来,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以为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不少的讽刺话。这些话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发奋学习的信心。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习作中颇具代表性。同学们怎么讽刺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心态怎样?毫不具体。我们不妨变动一下:可以加些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环境的点染。

  成绩公布了。嘿,92分,万岁!我想唱想叫,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迎接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 “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值得炫耀!”“嘻嘻……”“哈哈哈……”轰!我头皮一炸,眼前暖烘烘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一定要变成凤凰!

  这段改动后的文字有语言和心理描写,还有环境的点染,不再是空洞的线条,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

  2、变平庸为神奇

  小学生往往信笔涂鸦,不注意推敲语言。其实,有些句子只要稍微“修理”一下,就可化平庸为神奇。 如改为拟人句、善用比喻句,只要稍稍雕琢一下,就可以化平庸为神奇。

  3、变冗繁为精美

  有的小学生文章的语言拉拉杂杂,冗长累赘,像记流水帐。例如:早晨,我一听铃声就起床。铺床、刷牙、洗脸等等。洗刷完毕,我吃过饭,背起书包上学校。上午,我上了语文……

  这类记流水帐似的文章,虽基本通顺,但读起来总觉得繁杂乏味,感受不到语言美。可以让学生重点抓住其中一个点,使之思路清晰,简洁明了。

  4、变平淡为生动

  语言平淡是很多学生习作通病。要使语言生动,思维要展开,笔法要灵活。采用的方法有:

  (1)词语替换。(2)巧用修辞格、诙谐语。如我的肚子“咕咕”叫,早已唱“空城计”了。(3)填空法选择一些精彩的文段,抽出其中生动的词语,提供几个备选词语让学生选择,也可以不提供选项,让学生填写自以为生动的词语,并要求阐述选用“这个词”生动的理由,或选取学生习作中用词平淡的语段让大家一起来修改润色。

  这样,在这个推敲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言语材料,充实了许多“意”,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便会有所发展。

  四、通过多种渠道,在言意互转中提高水平

  1、形成自我评改习惯,突出自我参照

  用学生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批改时不一味地纠错,善于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变“班级参照”为“自我参照”,只横向比不纵向比。这里所说的“班级参照”是全班只有一个标准,也就是最好的作文。所说的“自我参照”是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后篇作文与前篇比,看是否进步了。

  2、拓宽习作运用领域,创新习作思维

  (1)加强课外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多采集典范的语言,去融化幼稚笨拙的用语,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励学生读书热望,增强读书的欲望,激活学生读书的活力。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2)走向社会、生活,发展言语能力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不适时机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观察家乡的美丽风光,了解家乡的丰富物产、人情风俗、仁人志士……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3、创设成功体验机会,促使言意融合

  创设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来分享创作带给他们的快乐。在交流中,各自体会心得,互相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体验成功。

  如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在教室里布置墙报,设立作文成果袋等。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习作水平。

  当然,言、意是一体的,丢掉了“言”,就旁落了“意”,忽视了“意”,就失去了言。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即语表层与内蕴层。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充分进行“对话”,充分展开想象,使“意”变得充实与完整,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当孩子大脑贮存的记忆库房的储存逐渐丰盈时,他们心中的“意”也就“呼之欲出” ,真正达到“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口”。

  综上所述,立足于言和意的互转,教师创设更多言意互转的“精彩故事”,引导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便能经受更多的言意的陶醉和熏染,就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生动的灵性,达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创造出、演绎出许许多多习作的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3;

  [2]袁浩、宁益民。儿童的言语表达和表象活动。作文指导的心理问题等[EB/OL](中国)。《作文教学》,2004。

  [3]魏星、杨艳。言与意:演绎语文的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报社,2004.1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课堂笔记的教学建议    下一篇:小学阅读教学“过程目标”缺失现象诊断与应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