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精确 精当 精到——让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更有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泽国小学   金丽萍

  摘要: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正在被忽视、被淡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缺失。语文第一课时学什么?如何让语文第一课时教学变得有效,我认为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安排、字词训练方面着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第一课时  教学  有效

  现象扫描:

  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既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也很少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一线教师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色,在教学中出现了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现象”:

  现象之一: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写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又是无明确目标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不突出。

  现象之二:越位式的教学。把一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都放到了第一课时,缺乏主次之分,结果是走马观花,学生收效甚微。

  现象之三:模式化的教学。所有课文的第一课时都采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分析理解课文”的固定的教学环节,没有因材施教,学生感到乏味。

  反思分析:

  现象之一:把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 ,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现象之二:学生不能充分读书,书都未读通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

  现象之三: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总之,第一课时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导致第一课时不伦不类。其实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关键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铺平道路,能为形成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

  解决策略:

  一、目标定位精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引导着教学的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特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还要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合理地指导学习内容,确定恰当的、合适的学习任务,体现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区分度和梯度。

  语文课时的划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课时的划分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而定。只要我们真正关注了教材的特点,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那么课时的划分就是合理的、有效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是重难点。如何划分课时目标?第一课时要上哪些内容,上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体现有效?教学中我在第一课时里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接着一如既往地带领学生学习了字词,并结合字词让学生概括了文章内容,接着仍以字词“绝密、绝妙”入手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再梳理文章脉络,了解事情的大致经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语文课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划分首先要因课而议,对于简短易学的课文无须拖延,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第二课时则可进行拓展延伸。对于篇幅长难度大的文章,第一课时仍需从字词、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脉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还有那些文词优美的散文、诗歌也不妨先指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识字并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二、内容安排精当

  1、唤起阅读期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艺术性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的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在设计导语时,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求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读自悟,真正做到“课亦始,趣亦生”。

  2、有效初读文本

  “书不读通不开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答案是否定的。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读书的过程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当然,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北京教育学院的薛晓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第一课时读书的三部曲:

  第一阶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感受作者的用词习惯,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这些新知会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阅读困惑,学生的阅读思绪被打断,使之对课文内容不能很快形成一个清晰的、连贯的完整认识,书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在初读的基础上,安排词句的学习正是时候。

  第二阶段读书,应该安排在词语学习后,因为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带动读书水平上一个台阶。此时的读,既能使学生体会词语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文章句段中的呈现方式、构建方式,又因为基本扫清了词句读音和理解上的障碍,学生能分配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

  第三阶段读书,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因为质疑问难能有效解决阅读中的很多个性化问题。此时的读,已经少有句段理解上的困惑,学生可以有精力整体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再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

  3、整体感知文本

  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训练过程。在有效试读后,我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涉及课文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文本:

  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草船借箭》一文,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谁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⑵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教学三上的《秋天的雨》,我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这样安排:老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学生接着读后面的内容,然后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三年级的学生在降低难度后很快找出每段的第一句话,即“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这就是每段的中心句,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符合三年级学情。训练是初步的,带有过渡性质,因此要求不能过高,要有层次,循序渐进。

  ⑶从关键词句入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山里的孩子》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勤劳”这个词语,读整篇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了。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课文,选用不同的方法,目的就是把整体感知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字词训练精到

  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务必要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实抓细。当然各年段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级的教学,主要是生字新词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随文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准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中年级的第一课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理顺文章脉络,并抓住几个难写、易错的字进行指导;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在学生课前自主完成的基础上重视课堂上的检查,以督促和帮助学困生达成目标,有效地读通读懂课文。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段则要掌握在“联系课文推想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小学生的语感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下的有效的词语学习和预感分析,而有效的词句教学不是机械地读读认认写写的教学,是要能够根据不同词句的结构、表达及应用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点石成金,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中,目标的实现都有先有后,教学的内容都有轻有重,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才是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的东西,才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虽然各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一样,课时目标也各有特点,但每课时都有着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认知特点,把握最佳时机,精心设计第一课时,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使之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

  3、《小学语文教师》

  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旧貌换新颜,让作业升值    下一篇: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