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拓宽思维,关注个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例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写作是极具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作文有个性、有创意是成功的关键。“新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留心观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注意积累习作素材。本文尝试结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习作“写一件令我感动的事”的习作教学案例,以阐述自己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的一些看法与做法,关注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写作的浓厚兴趣,写出更具个性化的文章。

  【关键词】拓宽思维  个性  写作

  【正文】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改进,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不过在如何引导学生“写什么”、“怎样写”方面仍有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不少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总觉得难以入手,无奈之际,只好东拼西凑,结果有的满纸胡言,虚假捏造之事居多;有的言之无物,描写不到位……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我们认为,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注重个体的感悟,才能构建一种充满活力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笔者曾在南海区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会中上了一节作文研究课--“写一件令我感动的事”(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作文教学),下面就此案例来阐述一下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从生活中选材,显现个性。

  在以前,我们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写作题材限制过于狭窄,不自觉地迫使学生苦思冥想、东拼西凑,要他们选择“一件感动的事”来写,“亲人在我生病的时候悉心照料”、“老师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尽心解决”等这类的题材成了学生们的首选。如此雷同的事例,着实让批改作文的老师产生“审美疲劳”。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也就是说,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就要回归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选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生活,留心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习作未进入学生的生活,怎有表达的冲动和欲望?未有表达的欲望,何谈学生自我的习作?为此,要拓宽学生的四维,就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中选材。其策略流程为:

  搜寻相关熟悉的文章→链接社会中相关的事例→关注个人生活中的事例

  以“写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以下简称“感动的事”)一课为例,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作了三步处理。首先,先展示课本中一些与此主题有关的课文图片,如《桥》、《金色的鱼钩》、《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就是让人感动的人或事”;然后,再举出一些“社会中的大事”,如“春节期间南方的大雪灾”、“2007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让学生把思维从课本引向生活;最后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如“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和别人共撑一把伞”、“募捐活动”等,这是最关键的一环,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和兴趣出发,使他们有话可写,乐于表达,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习作积极性。实践证明,此时的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禁锢,而是对此主题有了自己新颖独特的感受:有的认为在学校的爱心义卖活动中,某位同学全情投入的举动让自己感动;有的觉得母亲为自己拎行李上楼梯的情景让自己感动;更有的认为老母鸡拼命保护自己的雏儿的举动让人感动……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攫取写作的素材。

  二、领会写作方法,彰显个性。

  小学生写作文,都必须经过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从模仿起步能加强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的过渡,从而大大降低习作的难度。也许有人会认为范文会对学生的创作产生影响,模仿必然会吞噬创作的空间。但是我们认为,只要合理、科学、巧妙地利用范例,不但不会限制了学生的创作,而且还让学生了解写作文的方法,减少写作文的困难,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写作方法的提炼。材料的积累好比源泉,而写作的方法就有如开渠之利器,合理、巧妙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就会渠开而泉至。仍以“感动的事”一课为例。从感动自己的事件入手,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后,我便从范例入手,解决“如何才能写出令人感动的情景”,把重点落在把感动自己的情景写具体上。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我先出示一个感人的情景片段:

  爸爸走进饭厅,我连忙问道:“爸爸,你冷吗?”他没有回答我,而是看了看我丝毫未动的饭碗,亲切地说:“快吃饭,一会儿饭菜凉了可不好了。”我拿起筷子,吃起了冒着丝丝热烟的饭菜,这时,我的眼泪流了出来,我低着头,怕爸爸看见。爸爸拿起筷子,不停地为我夹菜,说:“多吃点,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补充点营养。”我看着爸爸那红通通的粗糙的手,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动正温暖着我的心。

  师:写得感人吗?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1: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文中通过语言描写来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生2: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话,作者写出了自己感动之情……

  ……

  这个环节目的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段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自己在当时的真切感受,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点评铺路,让学生有据可依。

  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学生写了一件自己贪玩摔伤了,外婆去把“我”背回家的事。她写道:“俯在外婆的背上,我觉得很感动。”此时有同学就马上提出:“此处如果能具体写出自己在外婆的背上的感受,那么更能打动人。”那学生便改写道:“俯在外婆的背上,我能感受到外婆每走一步,那瘦削的后背就随着崎岖的石子路硌着我的胸口,虽然有点痛,但这正是外婆的爱呀……”这样一改动,文章就具体多了,而且能写出真情实感,这也是所谓的“个性化表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觉得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对其终生发展有益处。

  三、参与评价分享,张扬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为此,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得到提升。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要快速点评,或者指导学生交换修改、小组修改、自我修改等,也可以先展示学生成果作集体评改,展示的可以是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有瑕疵的作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写”,并在评改中提升写作水平。

  在“感动的事”一课例中,我首先是让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其他学生作细致点评,如“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要修改”等,引导学生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处着重修改。然后让学生各自修改作文片段,最后在小组中朗读自己的作品,以作分享。这样一来,学生既能了解自己的情况,又能看到别人的思路和表达。

  在整个讲评环节教学中,我注意不刻意去评价学生对一些习作的方法技巧、知识理论的运用,而是通过习作赏析、修改自己或者别人的文章,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哪些地方写得成功,哪些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好,感悟写作方法,最后再总结当中的写作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相信学生通过多次习作实践、分享,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习作的有些理论知识、技巧方法以后自然会更为明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语文老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把生活引于文字中,让表达更深刻,让文字更具个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灵魂    下一篇:圣书万卷任纵横 常觉心源极有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