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质疑思辨”课初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质疑思辨”课,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分析所有蛛丝马迹、运用已有知识和借助合作学习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结果。本次实验是以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哲学和文艺随笔为实验素材的。先提出单元学习要求,接着以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为例,作“质疑思辨”的示范讲授,然后将赵鑫珊《人是什么》交给学生去自读,进行“质疑思辨”的实践。在积极思考和合作学习等方面取得实效。

  我是这样组织这堂“质疑思辨”试验课的:

  一、理论依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为了摆脱传统告诉型学习的单调枯燥与低效率,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圣吉的“五项修炼”理论(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

  以群体为单位的学习,以群体中的个人学习为基石。提高群体作为一个任务小组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及竞争力。使学员在互助学习里成长,在质疑思辨中发掘潜力,实现自我超越;改变消极低效的心智模式,默化吸收同伴的积极思维模式;通过表层的求胜欲望,养成积极的开拓创新习惯;培养主动协作干事的合作意识和分工负责的责任心。

  二、进行“质疑思辨”的方法技巧的指导。

  ⑴、可“质疑思辨”的落脚点的选择。

  1、结构方面:①、对文章标题的拟定技巧的理解、对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的把握。②、细心观察开头段、结尾段的照应关系,以及它们与标题、与文章主体的关系。③、过渡段的作用,短句单独成段的意义。④、段末和段首有承上启下作用词语或句子的确认。⑤、句子结构反常与句子含义的关系。

  2、文章内容方面:①、句子的含义的理解。②、句眼词、段眼句涵义的解剖。③一般句子中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的涵义的理解。④句子比喻、象征含义的理解。⑤句群(段落)意义的分析与把握。⑥全文中心的概括。⑦指示代词含义的解读。

  3、修辞方面:找修辞格。分析辞格的表达作用。

  4、标点方面:对标点在文中作用的解读。

  三、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辨”的积极性,交代规则。进程推进的原则:把握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的激发和合作学习的参与率的提高稳定。

  1、按教学班的学习小组数,将课文分成相同等份,由小组长抽签确定质疑段落。

  2、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问题的设计。每组不能少于七个问题,并负责做好参考答案。

  3、交验完质疑初稿后,再抽签决定质疑答问的对手。按签A--A‘、B--B’、C--C‘、D--D’组成辩论的对手。

  4、将成为对手的两组组织到一起,轮流让对方成员选题答问,每人必须选择回答对方提出的一个问题,不能由别人代庖,但可以与同学商讨。在答题完毕后,由出题方根据自己的判断,给答题者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数。

  四、下面列举一些学生的提问:(1--9选自普高64班;10--18选自艺高22班)

  1、“‘生无所息’的崭新含义”指的是什么?

  2、在第15小节中,使用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用“等等”有什么不同?它与破折号表话语中断时的区别又是怎样的?

  3、作者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飘落最后一片枯叶,你认为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4、文章开头三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为什么不把第10小节他临死前的话放到一起呢?

  5、作者对爱因斯坦关于“人是什么”的回答作出评价时用了“质朴”一词,这是依据什么作出的评价?

  6、如何理解雨果作品中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7、请举例回答你对“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的理解。

  8、请联系实际说说“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有什么局限性?

  9、请概括出作者分析的对往事追忆的意义。

  10、“18岁的青年,大概只有憧憬;80岁的老人,多半只剩回忆”中的“大概”和“多半”删去后,句意将有什么改变?

  11、作者说“一个人在孤独中得到慰藉和快乐”,这算不算是对现实生活的否认,是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12、第6小节里的巨石和山象征什么?

  13、你认为为什么雨果的回答会成为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

  1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哪一位作者的哪一首诗?

  15、作者将“现实是什么?”单独成段,我们认为作者故弄玄虚,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16、“0”和“1”分别代表什么?请解释0在1的后面才有价值的含义?

  17、第八小节的“----读者,这就是人哪!”它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指的是什么?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18、雨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和孔子都回答过“人是什么”,请指出它们的异同?可否谈谈你对“人是什么”问题的看法?

  这些问题提得虽然有些老道,但也有些问题反映出他们确实动了脑筋,问题找准了知识的落脚点和能力的训练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他们做的答案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了暴露出生活经验的贫乏。

  五、活动的收获:

  1、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打理,我只是他们学习活动的参谋,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涌现了少有的勃勃生气,能收到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出的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技能的效果。

  2、在整个活动中,迫使内向和懒汉都动起来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各小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积极向上,在群体中自由交流思想,可以发现远比个人思考深入的见解,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小气候;增强了学习小组自身能力。

  3、这种活动已经把阅读、思辨、辩论等训练要素有机地综合到了一起。学员在论辩中的求胜欲转化成主动学习的刺激性因素,学生几乎都力争最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在研讨中,使自己实现专注、真诚、主动及开放心灵等品质的超越发展。

  4、把评分权交给他们自己,大大激发了主人翁意识,也就激发了课堂活跃的因子。因为这满足了他们对成人感的内心渴求。

  5、学到一些质疑思辨的技巧,提高了质疑思辨的主动性和能力,开始产生质疑思辨的兴趣,这种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益是会有裨补的,也会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六、不足之处:

  1、耗时比较多,不宜在时间很紧的高三多用。偶尔用一回可以起到调节学习状态的作用。

  2、在思维能力较低,学习习惯不好的班级使用,效率不会很高。

  3、对参与者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的积累,以及全盘观照的能力的提升要做比较长时间的准备,否则会因一次课堂的冷清,而损伤学生质疑思辨的兴趣。所以宜在第二至第四学期用。不宜仓促求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会学生读书 教会学生积累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