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备课成为一种幸福——谈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安庆市德宽路第一小学  张 丽

 

前言    2008年12月,我参加了市师训中心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备好课”专题学习骨干培训班,来自北京的郭东歧教授——一位教师教育终身投入者,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具匠心的开放式的讲座。其中他邀请的太湖实验中学的李昭平主任展示了他备的一节高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教学课,虽然已高中毕业十几年,数学内容也忘得七七八八,但他的一节课所用的优美如诗般的语言、他对学生足够的关注、对教材深入浅出的思考、解析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位教师。关于备课,他提出“四个一”,即一个精彩导入、一个突破难点的举措、一个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一个艺术化的结尾。他是一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一位幸福的徜徉于教学旅途的教师,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我看到了他的深远的精神倒影。

备课,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功课。在教学前要将教学内容了然于胸。而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注重体现师生多向互动,不再依赖教参并进行大胆的突破、探索。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已教学了无数或优美或快乐或深邃的课文,也聆听了很多名师的精彩课例。走下讲台,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让语文课堂根植于“品味语言、触摸文字”,有朴素扎实的教学设计,我从备自己、备教材、备学生三个最基本方面入手,谈谈自己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思考。

一、备自己,备出心中的一片深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上好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词的教学,阅读了有关这位清朝著名词人生平的书籍和《纳兰性德词选》,撰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纳兰性德的忧愁、哀怨萦绕于这位诗意语文大师的心中。于是有了那节充满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的课堂教学。

我曾经在校内执教过两节《月光曲》的公开课。一为四年级北师大版《月光曲》(以下简称北《月》),一为六年级人教版《月光曲》(以下简称人《月》)。一为锻炼自己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把握力度,一为让老师们从中比较不同版本对课文重难点的处理及方法的不同。

选择《月光曲》作为公开课,对于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次挑战。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深情?如何让自己在深情的课堂中娓娓道来?如何在课堂中弘扬自己的个性?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于是我将自己浸入文本中,沉入词语中,慢慢读,与文本全身心接触。在吟咏中感觉文字的韵律,体验语言的节奏,领会文本的韵味,体察作者的情感。我先不去看教参,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就是保持对文本语言的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

那段兄妹对话;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奏完第一首曲子后,激动地说出“您就是贝多芬先生”时贝多芬的反应;风把蜡烛吹灭后,小屋里的情景,两种版本的教材都做了不同的处理,北《月》教材为学生的理解搭了三个台阶。

当文本了然于胸后,我在钢琴曲《月光曲》中反复大声吟诵课文,或闭眼想象钢琴曲所描绘的画面。并详细了解贝多芬生平,摘录了他的两段话,以备课堂上延引。一段是:我为什么要作曲,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一段是: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此时,我的心中流动的是对于文本流淌的深情、对这位音乐大师的崇敬之情、对穷苦兄妹的感动之情。情于心中,我当释放于课堂!

而为了备好《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我上网了解了许多云贵地区贫困儿童读书难的资料,那些灰白的图片、那些蓬头垢面却端坐于昏暗的教室大声读书的孩子让我数次落泪。于夜深人静时,我静静地与文中的那双大眼睛对视,我读出了大眼睛里流露出的无助、凄楚,它在向我倾诉小主人的渴望、忧郁,它拨动了我的心弦,对贫困山区儿童深切的同情、理解之情澎湃于我心中,深情如许,怎能不让它流淌于课堂!

二、备教材,备出课堂的一方天地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不同,教学目标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反复研究教材,进行挖掘。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工具性方面,还是人文性方面,其教学点都隐含在文本中。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体现教材的工具性。

如我在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时,同一篇课文,面对的是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文本的编排上,作者为四年级的学生搭的三个台阶,在教学时我要好好加以利用。兄妹的对话中,北《月》课文在让学生体会兄妹之间的关爱时,处理得很直接。“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两个“多”字彰显出哥哥对妹妹的呵护、疼爱。而人《月》课文中是“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字包含的不光是哥哥对妹妹的疼爱,更多的是对妹妹的愧疚之情,妹妹是那样热切地盼望着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弹奏。而为了安慰哥哥,妹妹将自己这种强烈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此段对话怎能不让贝多芬感动,继而推门进屋。

当盲姑娘听出弹奏者正是贝多芬时,北《月》描述的是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人《月》则只有短短的一句:贝多芬没有回答。作者的第二个台阶搭的好!贝多芬这颗敏感的心一次又一次被这对兄妹俩打动,抓住文中几次“打动”之处,主线也就清晰了。对于人《月》中那短短的一句话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想到了《月光曲》之前的课文《伯牙绝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者为知音,一切尽在不言中。盲姑娘和贝多芬不也如此吗?贝多芬有必要回答吗?不必!

在重难点的处理上,北《月》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想象《月光曲》描绘的画面。课堂上,可以在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基础上,展开深一步的学习。充分讨论课文所讲情节和地点的变化顺序,理出全文层次,找出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这部分的内容。而人《月》教学的重点除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还要了解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我想它来自于贝多芬听到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兄妹之间的对话,来自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及敏锐的判断力,来自于贝多芬作为音乐家的博大深沉的情怀,来自于那一缕清幽的月光。所有的一切都藏于文本中,需要我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寻觅,读中感悟、在议中领会。那段时间,我沉迷于一个问题不能自拔:当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时,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贝多芬为什么要望了望兄妹俩?“望了望”三字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兄妹俩对生活、音乐的热爱给予他的震撼和同情;把盲姑娘看作知音的兴奋;他为穷苦人民弹奏钢琴的幸福,清幽的月光给予他的创作灵感……这一切的一切,均浓缩于“望了望”三个字里。此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出示贝多芬的“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段话,对于学生一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于无形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

把握住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寻找到突破方法后,教师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方新天地,让教师和学生徜徉于文本之间!

三、备学生,备出他们的一份真情    

曾经观摩过一节公开课,老师构筑了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师生的解读深入透彻,人文教育升华到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深邃的命题上。可文本赋予学生的真心、真情在哪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备课时心中是否想着学生?

一位教师要执教北师大版第四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家伙,他们对久远的战争年代、对毛主席的事迹都非常陌生。如果只是读课文,再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老百姓对毛主席深切的爱戴之情,他们的情感也无法激发出来。在备课时,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粗略了解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奠定情感基础;再结合课外资料及课文段落了解当时沙洲坝缺水的严重程度及百姓吃水的恶劣情况;然后重点朗读毛主席带着战士找水源、挖水井、亲自下井铺沙石、木炭的段落,比较五米有多深,下井有多危险;再细读描写百姓们欢欣场面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心里话,接着出示红水井的图片和奥运圣火在井旁传递的图片,让学生更加了解红水井蕴含的意义。她所设计的教学层次清晰,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被激发出来。结果在上课时,学生们真情涌动,在学习水井终于挖好,老百姓手捧清清的井水一段时,不由大声喊出: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学生情感喷薄而出,令听课教师为之动容。这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备课时心中不光有教材,更有着学生!自然在课堂上,学生的由文本激发而出的真情令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作为教师,我们是幸福的——当我们将一篇篇课文生动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当我们在阅读学生童稚的习作时,当学生站在领奖台上时……在享受这些幸福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备课的过程,我们要成为那些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们要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真理;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触摸那里的大千世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那么,让我们沉入文本之中,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收获教学生涯中的点滴,让备课成为一种幸福并终生享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课堂因你而精彩——浅论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下一篇: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老师的备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