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老师的备课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每每检语文老师的备课,总是发现有很多的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或拿现成的教案照本宣科;或备教的内容过于简单;或学习目标定位不准……诸如此类,着实让人疑虑和深思……

——前言

 

为有源头活水来

桐城市石南中学  何立春

关键词:源头  钻研 厚 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要有一桶水”。有人认为这句话已经过时,我认为这句话体现在我们的备课上,最恰当不过。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桶水”的积淀,才能有传授给学生“一碗水”的“源头活水”。只有“一桶水”具有新鲜活力,才能使“一碗水”具有生气。“一桶水”的积淀,就是我们经常化的备课过程,即对教材的钻研、认识学生的过程。而在新课程改革至今我们仍有很多教师在“吃老本”——拿着过去的教案或市场上出版的教学设计,或是对教材进行简单化理解后形成的教学设计,结果语文课堂经常出现了诸如“虚”、“闹”、“杂”、“碎”、“偏”的问题。

原因何在?在于备课的环节有问题;出路何在?在我们的脚下……

1.钻研教材

误区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如人文、地理、社会……所以,要想上好它,备课前的钻研教材尤重要,而钻研教材是个老话题,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在钻研教材上往往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不少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文本解读要求教师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比如解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推敲。为什么以此为题?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法有什么关系?注意题文之间的联系。

此外,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编者的意图。文本对话,既是和作者对话,也是和编者对话。教师备课时应把这些内容也作为与文本对话的组成部分。

二是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

有的教师听名师的课,最感兴趣的是教法设计,自己在备课中最花心思的也是教法设计。拿到一篇课文,对文本的理解还很肤浅,教学目标还不明确,就急于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的教法设计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常说,方法为目标服务,有了明确的目标,方法常常会“应运而生”。不同的目标,方法也是不同的,就好比不同的目的,路径自然也不同。方法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最高效地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明确的目标那里来?最首要的一条还是认真钻研教材。于永正老师的“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说的就是这个理。

三是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于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补充大量阅读资料成为一种时尚。结果导致不少教师教学时本末倒置,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课本以外的信息,而课本本身的资源反倒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笑》一类的科普小品文教学,一些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没有深入体会此类文体在表达上的特点,挖掘出文章中的语文因素,而是一味地拓展延伸课外知识,准备大量的生理学知识,以为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充实了。结果学生“并不领情”——上课时,学生只睁大眼睛,看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我想:此老师给学生的并不是富含营养物质的“水”,而倾倒给学生的是苦涩无味的“水”。

应对方法

备课,就要钻研教材,在钻研中挖掘和丰富文本的内蕴和教学元素,而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要做到“厚积”,就要求教师学会把课文读“厚”。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厚”字?又如何把教材读“厚”呢?

“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厚”的含义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把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放在当时的背景上来理解,这样人物或故事在我们的心目中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了。例如,解读《出师表》《隆中对》,我们把《三国演义》原著通读一遍,对《出师表》的把握就会有“厚积”的感觉;课堂教学就能做到“薄发”;

二是每一篇文章,由于表达或编入教材的需要,里面都有若干的空白点,教师解读时就应当把这些空白点用理解和想像填补起来,这是对文本情节的增“厚”;

三是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全面把握,要读出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虽然这些深度理解不一定全部传递给学生,但我们仍然要深入品味和体验,因为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具备了“一桶水”的“积淀”,才能为“一碗水”提供良好的水源。这是思想情感方面的“厚”;

四是横向拓展,把与文本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搜集整合到一起来阅读,这种阅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满我们对文本的感受,这又是一种“厚”。在备《废墟的召唤》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章节;教《家》,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家”方面的名家作品阅读品味。

总之,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切忌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备课的深度、广度就很会有限!

2.学习目标定位

误区:

学习目标的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但往往一些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却未必做到学习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详尽、有创意;但学习目标却模糊笼统,表述不清。

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备课中自我教学目标不明确。上课了,一手是教材,一手是备课笔记。这节课上什么?我们往往自己都弄不清楚。结果一节课上完,回忆一下:刚才我上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自己有时都糊涂了。二是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常常过高的估量学生的能力。例如我在上《沁园春  雪》时,课前我的备课笔记上也设定了如下目标:(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感受朗读课文的能力。(3)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能力。(4)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课上完后,分别找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课堂学习情况,结果他们说,对于这一课的语文知识他们基本是掌握了,但对于“学这一课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却一头雾水。这让我陷入了深思:难道我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够准确?回过头再看,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我在备课及上课过程中过去,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造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

应对方法: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课改的学习目标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以在再次教学《沁园春  雪》一课时,我制定了三条目标:1、知识和技能:(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的北国美丽的雪景。(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感受朗读诗文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和质疑问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2)引导学生领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根据不同感受朗读诗文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

我认为应该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全面”,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要“准确”,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重视”。

在体现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维度时,不少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脱离语境的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上。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是多着力于读懂词句,疏通内容;少着力于品词品句,感悟语言。语言训练是多元的,语言的积累、品味和感悟各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新课程下的语言训练更强调整合性,更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因此,确定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必须认真、全面地解读文本的语言因素。

情感与态度的目标维度,因教材的特定原因和学生的实际差异,不容易定位准确,恰如其分。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对编者意图认真地揣摩,才可能正确感悟文本的价值所在。在执教《再别康桥》,我在情感导向上就下了一番功夫,从诗人的伤感、无奈引发出诗人身在归途,心系康桥,怀念往昔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维度,以往的教学设计中较为忽略。其实,掌握过程和方法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收获。《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都应根据教材特点纳入目标之中。如读童话寓言,要学会“不仅理解内容,还要悟出道理”;读情感型课文,要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读古诗词要学会“熟读吟诵,读中悟情”,这都是学法指导的目标。

 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因此,我想,还应强调: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导引下,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落实。

学习目标的定位就是我们应审知“一碗水”的需求,我们应补充什么,补充多少……

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语文备课要在吸收传统备课成功经验的同时,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素质教育下正确的语文备课观。唯其如此,才能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能使我们“一桶水”的积淀成为可能;才能使我们真正成为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一碗水”的“源头活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备课成为一种幸福——谈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下一篇:传承与创新备课文化,实施有效备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