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公开课应上出语文味——《空山鸟语》案例分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盐城市初级中学   语文组   孙颖

  摘要:在新课标轰轰烈烈走过十年的今天,尤其面对语文公开课越来越花里胡哨的教学设计,语文味这一似乎被我们遗忘的平平淡淡的词应重新摆在我们的面前,尤其是公开课应上得通体实在,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公开课   语文味

  今年五月份我代表学校开了一节全市对外大型公开课《空山鸟语》,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在同组老师真诚的帮助中,在兄弟学校的积极反馈中,最终这篇美文沉淀了许多值得我思考的东西。在新课标轰轰烈烈走过十年的今天,尤其面对语文公开课越来越花里胡哨的教学设计,我认为语文味这一似乎被我们遗忘的平平淡淡的词应重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公开课同样可以上得通体实在,充满语文味。

  作为八下《鸟》专题里的一篇文章,它不是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但却是一篇晶莹剔透、隽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美文。在诗化的语言外表下,是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清雅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应突出它独特的风格,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即在课堂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有感受语言文字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有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语文课中,学生要有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当然教者富有诗意的导语、精美的点评、扎实的设计、巧妙的过渡、理性的结语也不能缺少。一节课中,能将这些内容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这篇文章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更侧重让学生去读、去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的经历中找寻作者的思想根源,从而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

  一、诗意的导语  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古往今来,鸟的色泽与灵巧,啼声与灵性,赋予了人们无限的情思与灵感,人们也在对鸟的感悟和联想中谱写了一篇篇以鸟为话题的文章,台湾诗人郭枫就曾用他诗人般的灵气捕捉了这自由天地里精灵们的心声。下面就让老师先来配乐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我设计的导语,这样的一篇精美的文章使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了用这样精美的语言来开始这堂大型公开课。只有这样才可以一下子让学生能带着这种诗意、带着这种醇美走进课文。同时,整体感知课文这一步骤我抛弃了以往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请同学们自由(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这样老套、没有感染力的问法,用一种充满美感和画面感的问法让他们听完我的配乐朗读后能沉浸于文中,并整体了解课文,缩短与课文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回答就显得很有质量,积极性也调动起来,比如有个学生回答:“听完老师的朗读,我感觉眼前浮现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像空中花园,茂盛的树林,艳丽的鲜花,毛色光滑、鲜艳的鸟儿忽而停歇,忽而飞翔,多么令人向往啊!”还有很多学生都表达了美好的想法,让我倍感惊讶,导语的设计是如此的重要,诗意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如此大的潜力。

  二、扎实的的设计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

  郭枫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语言诗意化而不显雕琢。文学色彩浓郁,从头到尾深伏匠心而得之自然,是构思成熟后的流畅和闪射,语言的功力是炉火纯青的。时有佳句跃出,令人眉目飞动,如“小花蛇也懂”“鸟是唱给鸟听的”“娇艳的花、婆娑的树”,“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等等。所以,在教学安排中,我把体会诗化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设计第一个环节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听我找的几段好听的鸟语,让学生慢慢靠近文本,感受丰富一些,然后分析鸟鸣的特点,抓住用的巧、用的妙的字或词,比如:“串”、“滑滴”、“迸落”、“缠缠绵绵,重重复复”。再比如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像一线灵泉”等等。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这种难以捉摸、稍纵即逝的声音用文字凝固下来的,并声情并茂的去反复地朗读、去感受。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并结合课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空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印象深刻的地方,不仅符合新课标中,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要求,也让学生在初读中就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空山”,然后放一段视频,通过视觉感受优美空灵的山野。这段视频可谓是锦上添花。这不是对第一个环节中安排的重复,而是在有了对课文熟悉的前提下的对课文内容的再巩固,是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对优美语言的运用,文中的“娇艳”、“婆娑”、“爽飒”、“灵空”、“透着微醺,透着温柔”这些精美的词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这也是学生的一次审美体验。在这个审美环节中,学生对于文章中所营造的优美意境,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研读课文。要想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对文章作者有更理性的认识。为此,我引入了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简介:“环视台湾文坛,郭枫犹如一座沉默而崔嵬的嵩岳,孤立于流俗之上,醉然于生命之灿然。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以一种理性的情感与尊严去热情地追求对生命本真的超越及对永恒、自由和真善美的体验。他从不参加任何组织,不与官方的文学组织往来,疏离于正统作家之外,决不媚世媚俗。”让学生在这种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前面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或感性认识,为全面而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进行分析,这时的分析中,我们不仅看到学生通过文中含蓄的句子对作者情感的感性认识,也看到他们对所蕴含的哲理的理性的思考。 比如:“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这些句子渗透在课文中,学生能找出来并能理解出作者讴歌自由、赞美生命、憧憬自然这个主题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语文味”的地方,文章结尾作者引发了他无法遏制的奇思妙想,想做一只鸟,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做一只什么样的鸟?因为什么?把前面环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都表现出来,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一个很让人感动的回答:“想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忘却尘世的烦恼,把心交给自然,让灵魂沉浸在这醇美的世界中”,学生把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全部宣泄出来,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有全面收获。

  在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在来分析文本,收获美文的精彩的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因为教者没有一味的追求新颖的设计,华而不实的外表。教师教的实在,学生学的实在,听课教师听的也实在。

  三、精美的过渡  发挥教师的渲染作用

  当然语文味的突出,作为上课的引导者教师的语言也非常重要,在设计这些环节时怎样环环相扣,教师的过渡语就要精心设计。

  比如“声音本来是那么的难以捉摸,可作者却用了比喻的修辞、叠词的运用等多种手法用文字将他凝固下来,这样精彩的文字不读一下似乎非常的遗憾。我们试着读一下好吗?”

  “读的真好,超乎了老师的想象,读出了一种美妙的感觉,这样缠绵、欢快、飘渺的叫声来自哪?你能感受到这些鸟栖息的家园是怎样的吗?”

  “多么美妙的世界:看小草摇曳阡陌,听泉溪鸣于僻野,观芝兰生于幽谷,这么美妙的世界竟然比不上鸟鸣的动听,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听鸟儿的鸣叫,难道仅仅因为他好听吗?他似乎拨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作者的思绪飞到了哪里?”

  “在空灵的山谷,做一只鸟,做一只什么样的鸟呢?文章结尾戛然而止,却留给我们回味和遐想的空间,在理解了作者的感受后,我们完全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为作品画龙点睛,用三言两语来描摹作者的奇思妙想,我们动笔写一写好吗?”

  在设计过渡语时,一定要切合环节、切合文本才能将过渡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理性的结语  领悟含蓄隽永的内涵

  “做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做一只快乐的鸟,忘掉世俗的喧嚣。人的心灵是需要一个家园的,当我们被鸟儿的鸣叫思绪飞扬时,当我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时,当我们被蜻蜓的薄翼感动莫名时,是否会在心底泛起一阵温馨的涟漪?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像散文中一样的的纤尘不染、澄心静虑的美好家园。”文中作者的这种情感不仅仅只是对空山鸟鸣的钟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还源于对自私、冷酷、暴力、唯利是图等社会现象的憎恶。山林中的鸟儿自由自在,没有世事的羁绊,没有世俗的媚骨,它们不求好听的名字。由此可见,作者喜欢空山鸟语,是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远离物欲横流的尘世,鄙弃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媚悦权贵,不迎合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个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所以我设计这样理性的结语,既是对全文的总结,更是对作者情感的升华。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味”使得学生们不仅学得热情投入,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这就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效的语文公开课课堂应该有语文课自己的特色,否则,一味的求新求异,最终会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猫”。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小“阅读记录卡”,让你爱上阅读——浅谈阅读记录卡在低年级课外阅读中的有效使用    下一篇:也让语文课美起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