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立足语文要素,提高课堂效率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学背景】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主题】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片段一】

  1、那么,老人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请你回到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2、赏析“十五年啊…”这句话出现多个数字,给你什么感受?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少树吗?(计算,指导朗读,重读关键词来突出老人植树数量之多!)

  3、在老人和他的伙伴们的努力下,这个小山沟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再回到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4、师范读,生闭眼感受,谈谈体会。

  5、还有一句,这里除了感受到树很多还有什么?(瘦小的他,靠着双手,保护了这里的环境,稳固了一方水土。真可谓?奇迹!)男女生读,一起领略。

  【教学片段二】

  1、同学们,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的青山其实是很常见的,可是作者偏偏在这里称赞它为奇迹,它奇在哪里?或许要等我们彻底了解老人所处的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

  2、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大环境。

  3、齐读,看地图,自然条件恶劣,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

  4、走,我们一起去体验体验晋西北的大环境——(PPT图片)当西伯利亚的大风刮来时?肆虐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除此之外,遭遇连年的干旱时?有时霜冻来临?最可恶的还有沙尘暴,它会?盘踞是什么意思?这里指?

  5、这就是当地的大环境,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概括——险恶

  6、同学们,这是过去的环境,可是经过老人和伙伴们的改造后,这里有了新面貌,下面,我们师生再来合作一下,对比读一读这段话,这一次,我继续读蓝色部分,男生读过去,女生读现在。

  【案例分析】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主要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片段一中我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探究“老人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找到关键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学生能自主关注这句话中的几处数字,初步感受到老人植树之多。我担心学生对“3700亩林网”理解不够到位,课堂设计时加入了一个计算题环节,让他们将林网面积换算成教室面积的倍数,旨在能让他们更清晰地感受“3700亩林网”之大。

  实际操作下来,这一环节虽然增添了乐趣,可计算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我所预设的,换来的教学效果却一般。课后,在前辈们的点拨下,我意识到,如果直接出示倍数,完全能达到一样的理解效果,还能为加下来的教学节省出更多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才是首要任务。

  片段二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品读感受老人所处的大环境,这段话中有两个生词:肆虐、盘踞,我没有直接讲解意思,而是结合语境,随文理解。我先出示大西北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用排比句式描述环境,将学生进入情境,接着指名学生接着说下去。如:当西伯利亚的大风来袭,庄稼可能被连根拔起,屋顶可能被整个掀翻,牛马可能被吹着倒行……还有可能?学生那丰富的想象再加上生活经验,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还能体会这些灾害对当地人民的摧残。最后我再小结,像这样任意地、放肆地破坏人们的生活,就叫“肆虐”。

  高效率地理解生词后,学生对“大环境之恶劣”就很有感触,带着这样的概念学下去,对老人的崇敬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

  我们要把许多时间“还”给学生,所以课堂40分钟,每一分钟都是极为宝贵的,这让教育工作者们对课堂效率有了更多思考。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前提下,在有限的课堂体量中有所取舍,渗透更多的高效内容,于我个人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联系生活,让校本课更有价值    下一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