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拨开“雾霾” 觅得“南山”——例谈学生预习内驱力培养之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城北小学 陈娅
  【摘  要】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高效自主的预习,让更多的学生走出“零预习”的阴霾,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认知、兴趣、方法、评价这四个环节来谈谈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激发学生预习内动力,提高学生预习成就感的酌见。
  【关键词】自主预习  预习内动力  预习兴趣  预习方法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倡自主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学习的潜能将能得到更好的开发。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预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新课时,经常有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预习第几课,课文读几遍,我也曾多次看到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是这样表白的:“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接着检查生字读音,课文朗读情况并纠正读音。老师接着按自己的思路进行课文的教学。这样的预习反馈首先反映出教师虽然安排了学生预习,但只是浮光掠影的一些预习工作,预习内容要求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预习目标不清楚。其次,学生在预习中的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反馈的空间,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成就感。这样的预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甚至无效。
  在生为本,学为源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学为核心其实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预习也是如此。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高效自主的预习,让更多的学生走出“零预习”的阴霾,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笔者将从认知、兴趣、方法、评价这四个环节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激发学生预习内动力,提高学生预习成就感。
  一、驱动在先,识得“春风”
  学生的预习习惯需要老师的培养,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第一次拿着书本进课堂,没有预习经验,“什么是预习”、“要预习什么”、“是否有必要预习”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无所知,预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让这些学生了解预习,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具体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施:
  1.鉴事实铺桥架路
  如果单纯地和学生讲“什么是预习”、“要预习什么”、“是否有必要预习”是毫无意义的,如此学生不但不了解预习,还因为枯燥的讲解伤害学生·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读书兴趣一般是六到八岁喜欢读故事、寓言。”所以把预习的内涵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故事中一个小朋友总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觉主动预习新课文,而另一个小朋友却是态度不端正,心里只想着玩,从不预习,结果能自觉主动预习的小朋友学习成绩非常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他,还做了班长,而另一个比较懒惰的小朋友则学习成绩低下,受到了爸爸妈妈的批评。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这个懒惰的小朋友开始勤奋了,也能坚持自觉预习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听完故事,学生们认识到只有通过预习,才能了解新课的内容,才能顺利很好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的肯定与赞赏。
  2.借家校引渠开流
  很多老师普遍反映多数家长认为把学生交给学校,交了学费,学生的一切就是学校的事,跟家长无关,或是有些家长想管孩子,就是不知道怎样管,缺乏方法的指引。这个时候和家长沟通,让他们知道预习的重要性才是当务之急。而家长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首先给家长讲教材,让家长了解孩子要学什么;其次跟家长们讲预习的内涵,让家长明白预习不是代替孩子学习以及预习的重要性;最后给家长们讲预习方法,了解老师预习的要求,能够正确指导并检查孩子预习。
  二、兴趣领航,破“冰”戏“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奇迹。”小学生对一切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之心和向往之情,因而他们对学习新课文远比复习课文来得劲头十足。怎样激发学生对所预习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1.力掘素材,赚得兴味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因此引导学生把预习扩展到生活天地。如预习《自选商场》一课,让学生跟爸爸妈妈去自选商场购物,观察商场里的商品及顾客购物方式,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认读商品名称。当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把准备好的商品包装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时,他们表现非常积极,班中出现了很多“识字大王”。
  2.鼓励“外遇”,博得厚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的设定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如能开发有限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前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提出的,学生在预习时通过阅读学习资料,了解张思德是如何牺牲的,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吻合的课外书籍,如《童年的春节》、《七根火柴》等。
  3.切己体察,赢得感悟
  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丰满。把预习内容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恰当的表演,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预习兴趣。如学习《两只小狮子》前,布置学生认真读书,让学生合作分担角色,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们在读书时特别投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除了演一演,还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做一做。如《乌鸦喝水》是一篇融趣味性、常识性为一体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那就在预习时布置学生学做乌鸦喝到水的实验,这样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可见,这些活动把预习这一枯燥的行为转变成一个动态的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们的预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门径导路,柳暗花明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学生有了方法,学会了预习,才会对预习有兴趣,才会觉得读书有乐趣,才愿意读书。然而学生没有太多预习经验,要想让学生做到自觉有效地预习,就要特别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指导。
  1.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1)习取“读”法。很多老师总会有这样的感慨:一篇课文上完了,班里还有很多学生连课文还没有读通,生字还不会认。因此,预习的首要任务是教会他们读生字、读课文。首先要明确学习要求:把生字、课文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其次引导学生读字,把字音读准确,交流识字方法,帮助识记生字,为读课文扫除障碍。生字认识以后,最后为了让学生更有自信,可引导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萌发“思”想。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在学习中多一份思考,就能多一份收获。预习可以循序渐进,先要求学生读好生字、读通课文,较好地完成基本预习要求后,再提高预习要求,把“思考”纳入预习内容中。在预习指导课上,引导学生想想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让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课文中哪个词语不理解或是你能对课文提出什么问题等)。通过思考,学生基本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3)落得“笔”感。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圈圈画画,如圈出生字,画出自然段号,画画好词好句,画出不懂的地方等,并反复朗读。在预习前老师可以布置预习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自己制作《预习手册》,明确预习该做些什么,学会自主预习。(《预习手册》如下)
  课题
  (一)读课文,圈生字,标出自然段号。
  (二)读生字,想方法,注音。
  (三)?(表示有疑问,有问题就记录下来,不懂的词语句子也可以记录下来)
  (四)(表示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多读几遍,记一记)
  (五)词语手册(有不懂的词语要向词语手册请教,并完成词语手册上的“日积月累”和“举一反三”)
  (六)汇报(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家长汇报)
  (七)家长评价(家长根据孩子的汇报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
  以上三点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习不只是读读课文、读读生字,在预习时要手、脑、口并用,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识变从宜,对症下“药”
  (1)因人而异,设计层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与世间万物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后天认知水平、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也存在这差异性。所以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预习要求的层次水平应该有所不同,这样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附表一)
  《预习手册》反馈表(表一)
  ☆课题:
  ☆1. 读课文,圈生字,标出自然段号。
  ☆2. 读生字,想方法,注音。
  3. ?
  4. 5. 词语手册
  ☆6. 汇报
  注:打☆为必做题,其余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预习能力选做。
  (2)因文而异,顾及差异。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课文内容丰富多且形式多样,如识字类、诗歌类、故事类、涉及科普知识类的、语文园地类的等。所以每次预习除了一些常规要求外,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预习语文园地时,在《预习手册》上适当增加一些扩展题,预习要求背诵的课文时,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试着背背,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四、赏评贯终,春风“得意”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因此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学生预习工作之后,不能忽视对预习成果的评价,善于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预习的成就感。
  1.课前整合
  (1)收集整理预习成果。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后,总会在《预习手册》中呈现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是评价一个学生预习能力最直接的内容,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普遍性的问题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整理出来,以便在课堂中交流、反馈。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及时给予正面评价,激发学生预习动力。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在预习手册中写上“你很棒,你是个会思考会提问的孩子”,一个问题也没有,也可写上“下次预习时能提个问题吗?老师很期待”等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思考。
  (3)与家长交流。预习更多的是孩子的自主行为,而预习这一行为大部分是学生在家完成的,所以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小视, 应把“家长评价”纳入预习手册中,所谓的交流是在批阅《预习手册》时,与家长进行书面的交流。如在预习《棉鞋里的阳光》时,一位家长是这样评价的:读课文老是添字、漏字,马虎不认真。我就把教学生读课文的经验与方法写下来供其参考,果然在后来的预习作业中还看到了这样的评价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文读得比较流利,希望继续努力,争取读得更流利和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家长参评,家校交流,让学生的预习更为有效。
  2.课中互动
  (1)给学生充分的反馈空间。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在预习时,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能说说你在预习时的问题与发现吗?”等,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欲望,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成功的舞台。
  (2)教师及时评价。教师的及时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在交流预习成果时,要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特别是在检查读书情况时,可组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鼓励学生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3.课后展现
  (1)提供展示台。把学生的预习成果在学习园地中进行展示,不仅提高他们的预习成就感,还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分享智慧的结晶,并吸引学生和家长们的目光,让大家在展示中吸取经验,共同成长,而参加展示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引入竞赛机制。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把预习评价引入竞赛中,得到一次表扬和鼓励,就获得一枚自主学习章,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得到的自主学习章多,到学期结束评出“自主之星”。
  学贵坚持,预习习惯的培养又何尝不是呢?在坚持中培养了学生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学贵有疑,在思考中提高了学生的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在家校合作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重预习,提效率,减负担,走出“零预习”的尴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预习的习惯,拨开预习“雾霾”见“南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高秀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贵州教育2006
  [3]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贾宇轩《杰出小学生的10种学习能力》[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1
  [5]卢  勤《把孩子培养成财富》[M] 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9
  [6]李红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2第43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预学之花开进学生的心田——低年级学生 从“学预学”到“会预学”的微探    下一篇:“读写”哪得乐如许,“随文练笔”活水来——浅谈小语中段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