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让现实的数学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之中。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把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利用生活经验,主动构建。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三、应用生活现实,体现价值,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中   学数学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课始,在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许多圆形的物体(如硬币、车轮等)后,我启发思考:我们所见过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轮能不能做成椭圆、正方形、三角形的呢? (生:不能)车轮为什么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圆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兴致勃勃地对新课展开探究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同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生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实践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与乐趣。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走上五圈,先直接直观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激起学生对认识千米的兴趣与欲望,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对1千米的长度的感受,放学后,还让学生从学校出发往家方向走,走两千步后(即1千米)再次感受一下一千米的长度,这样的教学,即能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对1千米长度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建构——学有意义的数学

  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都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生日礼物,还剩多少元? 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36元”。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数学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通过超市购物中的实际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通过购物设计、实际购物,使学生能根据需要,设计购物方案,合理消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超市购物,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我对走进生活学数学的一种尝试。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学生,他们学的很积极,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范围里参与了,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但在基础知识上又达到共同的要求。超市购物从设计到实施,使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没、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学习则更为积极、更为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三、应用生活现实,体现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可布置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绘学校平面图,等等。

  而对课本例(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工程问题》为例,在例题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小军星期天进城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他先买了4本笔记本,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

  总之,在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学好数学。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创设乐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下一篇:浅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