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关注常态课堂 凸显教学实效---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关注常态课堂   凸显教学实效---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镇中心小学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我们常常可以观摩到很多的示范课、公开课等等,那些课经过反复研究,反复试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课引领着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学习和借鉴的。然而,据笔者观察和了解,一线教师大部分平常是不太可能如此教学的,那么在常态下教师如何尽可能的根据现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就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以下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有效地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有效地运用教材教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

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教学片段]  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有0的除法”一课中“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还是0的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0÷4这个算式,问: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生1:可能是0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猜的。

生2:0÷4的结果肯定是0。生2举例说明理由(略)。

生3:还可以这样想:生3举例说明(略),0÷4=0

生4:我是这样想的:把0÷4=(  )想成4×(   )=0,以前学过“0和任何数相乘结果还是0”,所以括号里应该填0,0÷4=0

师:这是个好办法。让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

[分析]  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是0的教学,教材是通过分桃的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结合情境体会0÷4=0的。在此基础上,类推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得0。以上是笔者“用教材教”的一次尝试。在计算教学中,教材通常都是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探索计算方法。但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从情境出发,就未免有些拘泥于形式了。像本课的教学,虽然是一个新的计算问题,但学生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数学直观作为支撑。因而,可以试着撤除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作为探索和理解计算方法的支撑,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变化,更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三、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教学片段]  一位老师教学《确定位置》的导入片段:

    教师首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座位卡,安排学生根据卡上的要求进行找座位比赛,于是学生手中拿着像写着“第2组第3个”等字样的卡片开始自己找座位。渐渐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可是最后有3个学生在教室里找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找到,他们急得满脸通红,有的拿着座位卡片自言自语,有的和其他同学小声嘀咕——

    师(拉住其中的一位同学):你需要帮助吗?

    生1(很委屈地):我这个座位号不对!上面只写着“第3组第  个”,我知道我应该坐在第3组,但没有写明是第几个。

    生2:我的座位号上写着“第  组第4个”,我也知道我该坐在第4个,但不知道是哪一组。

    生3:我的座位卡片问题更大!上面就写着“第  组第  个”,我哪知道自己该坐在哪儿。

    师:大家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4:说得有道理,但是只要仔细看看,还是应该可以找到座位的。像第3组就剩下一个空位置,那肯定是生1的。

    师:生1,你同意生4的看法吗?

    生1:我同意。

    生1说完就走过去坐下来,受生4和生1的启发,生2和生3也分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聪明,只要老师写明了是第几组第几个,大家都能很快找到自己新的座位,而没有写清楚第几组第几个的,就一下子不能确定座位。看来,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分析]   “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然而有些教师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操作情境,趋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四、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教学片段] 长方体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现在你们每人手中都有一个长方体,虽然形状不一样,但这些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你们想研究吗?

学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研究,或与同组学生一起研究。

师:你们有发现吗?和组内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组发现了每个长方体都有12条棱。

师:你来数一数。

生1:1、2、3、4……(数得很无序)

生2:老师,我和他数的方法不一样。我是这样数的(指着长方体的棱),横着的有4条,纵向的有4条,竖着的有4条,一共有3个4条,是12条。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3:这种方法好。数得有顺序,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生4:我们组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

师:谁来数一下?

生5:1、2、3、4……(有意识地按顺序数)

生6:我们还发现了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前、后两个面一样大,左、右两个面一样大。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上下、左右、前后这3组面完全一样的?

生6:老师,我是用尺量的,上面的面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和它对着的下面这个面长也是8厘米,宽也是6厘米。我又量了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也是这样。

师:用量的方法知道的,好方法!

生7:老师,我和他的方法不同。我把一个面画在纸上,再用和它对着的面放在上面比一比,我发现它们一样大。

生8:我把我们组两个一样大的长方体上、下两个面放在一起,也发现一样大。用同样的方法比出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一样大。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发现了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而且还能用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来证实自己的发现,很会学习。

[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接受教师的给予。在这里,教师将静态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探寻长方体的特征,把学生推到最前沿,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我们看到正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必需的学习材料,也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方式提供了空间,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显得生机勃勃,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逐渐地由无序走向有序,并表现出探究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在活动中善于创新,在活动中和谐发展,让我们以活动的视角努力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

五、有效地运用激励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激励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片断]  圆的周长

教师出示圆和正方形的图案告诉学生:小灰兔沿着园跑一周,小白兔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猜猜谁先跑完?

学生开始争论

生1:小灰兔快,因为圆周长比正方形长。

生2:小白兔快,因为正方形周长更长。

教师趁势激励:这个圆与正方形的周长究竟谁长?怎么办?赶快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尽快解决问题吧!

学生积极思考起来: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求,可是圆的周长该怎么求呢?(学生感到困惑)

教师:那你们觉得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大胆猜想……

当学生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教师又激励: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竟然与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发现不谋而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分析] 教师采用适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探究,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后,思维就更加活跃。

      

实践证实了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评价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品尝成功的愉悦。多一次享受成功的体验,让成功伴随着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新知,最大限度发挥数学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注常态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把新课标对数学的要求在常态课堂中落到实处,满足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需求是我们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注细节,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下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