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研究课题计划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广泛运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承担的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子课题“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研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快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渭滨区奖励,同时我校评为区 “快乐教育先进实验校”。2004年我校又被宝鸡市定为“快乐教育实验校”。随着政府对我校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已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为了推进课程改革,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我校拟申报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子课题,并成立课题研究组进行实践研究。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增强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的目的。

  3.学科教学:是指在各教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相对独立的、分门别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首先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人。而后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A: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堂目标定位不准,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的使用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盲目使用信息技术,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底下,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B: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如何设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3)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网络教学课、多媒体课等;

  (4)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

  C: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难点:教师培训。

  我们认为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自然而然的成了本科题的难点。

  四、课题假设

  如果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那么就会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做到资源共享,增强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A:研究思路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从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有效之路。

  B: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为主,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调查法。

  ①行动研究法,在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时,将努力把握好计划、行动、考察、反馈和调整五个基本环节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每位课题研究者每学期至少做一节研究课,从而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观察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研究者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学习效果的提高。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再实践。这样,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以体现参与和合作为特征。

  ②观察法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③文献研究法。研究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教育界的最新动态,进行分析研究。

  ④调查法(问卷、座谈),研究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统计。这样研究与统计相结合,使我们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⑤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把教育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定期进行分析综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佳效果。

  C:技术路线

  ⑴教师先行

  严格培训课题组成员。开展本课题研究,没有现代理论指导不行,没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也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采取“全方位、分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借助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这一契机,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⑵积极建设能够满足研究要求的学校信息技术环境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在倾力于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制订了软件建设目标,教学软件投资逐年递增,为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创设了物质条件。这些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将继续加大投资,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D: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6.9——2007.6):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递交上级部门审批;成立课题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完成子课题方案设计;进行开题论证并修改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7.9——2008.1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开展实验课、汇报课、实验运作分析会、各类学习比赛等活动,探究新课程下学科整和常见方式。在恰当的时候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鉴定,调整实验步骤。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9.2——2009.5):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由上级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进行鉴定。

  六、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保障

  本课题组负责人由校长担任,小学高级教师,曾负责研究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所著文章曾多次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并能给予时间保证和经费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各学科参加的实验教师,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他们先后主持、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硬件保障:我校在校园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上准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多次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培训,做到软硬件同时并行。

  (三)组织保障

  信息技术课题工作小组

  组长:贾懿军(校长)

  副组长:张永明(副校长)

  成员:张君瑞   王月琴    权翠青    王  丽   李纪蓓

  张含池    赵晓刚

  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

  (四)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

  (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理念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六)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七)资金保障:

  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预期成果:

  1、形成实验研究总结。全面总结学校实施该课题研究以来的各项工作,以及取得的经验成果。

  2、实验结题报告。通过实验取得了那些经验及成果,课题实验的效果如何。

  3、论文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文章、心得体会、教学案例以及学校管理方面形成的经验总结。

  4、录象课。录制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若干节。

  5、调查问卷。课题研究期间开展与课题内容相关的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于课题开展情况的放映,以便调整实验工作,同时形成分析成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四步曲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