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 “互动”教学法的探索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2-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在探索、交流和合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形成技能。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学课中如何开展互动的教学活动,研究在数学课中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互动教学 开放教学 创设情境 师生换位 合作交流

  【正文】: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常常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 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 如此的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 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 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 易于疲劳, 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谓“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原则。它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探索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其精髓就是强调数学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独立的需要,不会只满足于教师的讲解,而要自己尝试,即使是出错乃至失败也不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怀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选择加工,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选择性,把主导作用放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上,其结果必然使学生学习的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实施“同伴合作交流,师生换位教学,激趣探索质疑”的互动教学模式。下面谈谈我在互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开放教学,为互动教学营造氛围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学校的教学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求知,主动探究。而“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能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拥有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思考、自主钻研,能给学生更多互动的课堂空间,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质疑探索的过程中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动脑、动口、动手习惯,把每一堂数学课都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乐园。

  为了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互动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着重做好以下四点:1、更新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态度亲切和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及个性特点;更要放得下架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舍得放时间。有了更多的时间掌握在学生手里,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才有保障。3、善于释放空间。在课前我预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及练习,作为引子,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钻研、探究。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思维就能向深度和广度迈进。4、重点授方法。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更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趣味极高,充满成就感。试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又怎会不主动参与、乐在其中呢?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节时,我提出问题:要在一个口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球,使得从袋中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可以怎样放球?让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有一位性格内向而成绩不够好的学生用眼睛注视着我,我明白他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又不敢主动举手,便微笑地请他回答。他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在袋子中放1个红球和5个白球就可以了。”为了表扬他的“勇敢”, 我带动全班同学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放1个红球,2个黑球,3个黄球,不行吗?”“我放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也可以呀。”……看同学们有了参与的欲望,我便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最终,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出结论:只要满足红球与非红球的数量之比为1:5就可以了。

  二、创新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法,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的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变“乏味”为“趣味”。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小品表演情境等等。一个好的情境能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

  例如,在七年级“打折销售”这一节中,为了学生对“利润率”有更好的理解,我安排两个同学在课前表演一个小品节目:

  售货员(甲同学)问经理(乙同学):今天我卖出一台风扇售价为100元,我知道风扇的进价为50元,赚了50元,你能帮我算一算利润率为多少吗?

  经 理:很简单,利润率为100%。

  (经理在黑板上板书:

  )

  售货员:(点头)哦!我明白了。

  (售货员在黑板上板书:

  )

  通过观看表演,同学们不仅对利润率的计算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自然想学、爱学、善学,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便会事半功倍。

  2、师生换位,变“教学”为“导学”。

  师生换位这种课堂角色的转变,就是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编剧”和“导演”,而“演员”就是学生。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上讲台充当小老师,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对同学的解题过程进行改错评分,组织同学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掌握的情况作必要的补充及点拨)。

  课堂中,有时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会有各自的想法,并着急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于是我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回答,起初我选择的是那些自告奋勇的学生,慢慢地,越来越多人乐意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甚至有的时候我只是想请他们在座位上回答,他们却嫌这样表达不透彻,情不自禁地走到讲台来。比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动手折纸,再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图形的认识。这时,讲台上接连地出现好几个自告奋勇的小老师,不同的小老师对图形特点的描述可能不一样——有的说出了图形中边的特点,有的说出了图形中角的关系,还有的说出了等腰三角形与其它三角形的区别等等,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其间,我留心观察其余的同学,他们各自聚精会神地听着,都在积极地思考着,这样的课堂正是我期待的——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数学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换位带来的课堂效果,由传统的“教学”变“导学”,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3、授之以渔,变“被动”为“主动”

  吕叔湘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了一辈子。”这段话强调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从更深更广方面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由“学会这一题”到“学会这一类”,进而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在教学中“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已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地位,真正成了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引出公式(a+b)2=a2+2ab+b2,这时,学生们对这个公式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几何图形的了解上,对于(a+b)2为什么等于a2+2ab+b2还产生怀疑,更谈不上掌握。我便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证明这个公式: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说明它成立吗?根据提示,同学们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得(a+b)2=(a+b)(a+b)=a2+ab+ab+b2=a2+2ab+b2,从而验证公式,接着由学生推证公式:(a-b)2=a2-2ab+b2。到这一步,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运用公式做题,而是引导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我给出下面几个式子让学生仿照“完全平方公式”填空:(式子中的“○”“△”“☆”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1)(○+△)2=   ;(2)(△-○)2=   ;

  (3)(  )2=△2-2△☆+☆2;(4)(  )2=○2+2○☆+☆2。

  通过以上的填空,学生明白了“完全平方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最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完全平方公式”描述出来: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两项式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两倍。至此,学生已完全理解并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书本的知识已转化成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领会这种学习数学的方法:“质疑—探究—验证—剖析—应用”,甚至会触类旁通,自觉运用于其它章节的学习上。

  三、倡导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互动教学的课堂

  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积极探求、刻苦钻研的自主精神时,我们就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常见的知识,而要自主的、努力的寻找未知的、不易被发现的知识。因此,我尽量把每一节抽象的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探索的课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索、去验证,结论让学生自己获得,错误让学生自己分析,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在探索、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里, 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3X-Y=2①

  3X=11-2Y ②

  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再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 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的做法是: 由①得3X=Y+2 ③

  把③代入①得Y+2=11-2Y

  ∴3Y=9

  ∴Y=3

  把Y=3代入①

  ∴得3X=5

  {

  ∴X=5/3

  ∴ X=5/3

  Y=3

  于是我问: ”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 该学生答: ”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 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 ”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 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 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 多向这位同学学习。

  以上仅是我在数学教学上的一些探索与积累,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追求更好的互动效果,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功夫, 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故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 同时又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在课堂回答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又该做怎样的回答等等。这不仅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色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这对于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 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互动起来” !

  【参考文献】:

  1、林琳《互动学习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研究,2008年01期

  2、《创新教育》2011.12

  3、《互动教学》郑金洲 主编2012.1

  4、《有效教学方法》 江苏教育

  5、《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制订

  6、《中学数学教育》2010.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    下一篇:数学高效课堂的三大要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