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现就几何中的“相交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作如下分析:教材中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分割为两节课,我认为这两项内容合为一节课,更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1.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本教学案例始于如下研究性问题,同时通过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让学生观察、探究

图1

(1) 已知: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图1),则PA·PB与PC·PD有何关系?为什么?
学生:连结AC、DB,由△APC∽△DPB可得
      PA·PB=PC·PD.
      教师:板书“相交弦定理”

(2)若AB、CD的交点P在⊙O外(图2-1),上述结论成立吗?

学生甲:成立.连结AC、BD,由△PAC∽△PDB可得PA·PB=PC·PD.
学生乙:成立.连结AD、BC(图2-2),由△PAD∽△PCB可得PA·PB=PC·PD.

(3)对图2,令PA绕P点旋转,使它和圆相切(图3).上述结论有何变化?
学生:此时A点与B点重合,即PB=PA,可猜想上述结论变为:PA2=PC·PD.
证明:(略)
教师:板书“切割线定理”.

图3                           图4

(4)对图3,再令割线PC绕P点旋转,直到和圆相切,此时结论又如何呢?(图4)
学生:此时C点与D重合,即PC=PD.
     ∴上述结论将变为PA2=PC2,即PA=PC(负值舍去).
 其实,这就是前面已学过的切线长定理.可见,切线长定理是切割线定理的特殊情况,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2.深入探究,揭示和提炼规律
教师:如图5,由上述结论可得
PA·PB=PC·PD=PE·PF.
这又反映了怎么样的规律呢?

    

图5

简析:这是教学难点,教师演示:AB绕P点任意旋转,且分别在CD处、EF处停留一会儿,让学生慢慢地领悟到AB转到CD或EF或……时,PA·PB或PC·PD或PE·PF……的值不变.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探索……
   学生:割线AB的位置变化,但PA·PB的值不变.
   教师:即PA·PB为定值.若⊙O的半径为R,PO=d,能用d、R表示这个定值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字叙述出来.
  简析:此时学生充分地联想:如何将PA·PB转化为R与d的关系式?由AB的位置变化而PA·PB的值不变这一特征联想到:将AB旋转到过圆心O,就可得到R与d的关系.
  学生:将AB旋转到特殊位置上:经过圆心O.
  (1)如图6,当P点在⊙O内时,PA·PB=PC·PD=(R-d)(R+d)=R-d

(2)如图7,当P点在⊙O外时,PA·PB=PC·PD=(d+R)(d-R)=d-R
(3)如图8,当PA为切线时,PA=d-R
由此可知:无论点P在⊙O内(或外),PA是割线(或切线),均有PA·PB=|d-R|,因而有结论:过不在圆上的一个定点任作一条直线与圆相交,则这点到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为定值.
简析:这一深入探究,学生学会了将一般情形转化为特殊问题、化动为静的思想方法,用运动的观点去探索图形变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结论.

图8                                图9

3.巩固练习
(1)如图9,PB是⊙O的割线,交⊙O于A、B,PO交⊙O于C,PC=CO,PA=4,AB=5,求⊙O的半径.
(2)如图10,AB是过点P的一条弦,AB=10,PA=8,PO=3,求⊙O的半径.

图10                                  图11

(3) 如图11,A是⊙O上一点,过点A的切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P,且AD⊥BC,垂足为D.
求证:PB/PD=PO/PC.
简析:本教学案例的设计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变:(1)教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本教学案例没有像教材那样给出一个定理,一步一步地练习,一点一点地落实,而是利用图形变化,突出观察点.如:交点P在圆内延伸到圆外;直线与圆相交,旋转到相切;激发学生自觉地去探究数学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PA·PB的值不变),体验发现的乐趣.(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对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不是孤立地去记一个又一个定理,而是观察它们的联系,探究本质特征(割线PA的位置改变,而实质不变)发现隐含于其中的一般规律(PA·PB=|d-R|),从而培养学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目标从落实双基、培养思维能力提升为情感、意志、能力、知识等全方位的培养,达到如下几个目标:知识目标,随着对图形的演化的研究,学生对圆幂定理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整体掌握,从而能灵活应用;能力目标,学生学会了联想、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学法目标,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由表及里,将课本知识拓广深化、再创造,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德育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探究的好奇、好胜心理倾向;认真探究,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自然数概念    下一篇: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