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凸显人文 和谐共生——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作文教学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突破 “语言面具”,培养良好的语感,进行激励式评价,创建一个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人文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开放;语感;激励;和谐

  导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①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尺子,同时也应该是衡量学生人文精神积淀和创造能力的一把尺子。学习作文不仅是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人的形成过程,教学生作文的同时也是教他们学做人。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一、以人为本,让学生沐浴主体的阳光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首先反映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上。 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素质教育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让我们牢记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名言: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其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能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地飞翔。其二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在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育事业就能闪烁出动人的生命光彩,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写其想写,写其能写,作文真正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

  其次欲使学生学有兴趣,必须遵循其喜好规律,明代心理学家王守仁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掸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衰萎。今教童子,比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创其白不能已。”②这个意见,不仅指出了儿童的特点和学习心理,也说明了施教的方向与途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极好借鉴。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负累,采取多种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画中写、说后写、玩中写等,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以人为本还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作文教学好像只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的水平似乎就能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其实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深层因素。为适应考试的需要,人为地拔高要求,揠苗助长式地开发,将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特级教师斯霞曾经指导低段学生写话时,不去删改“法国阿姨是个女的”一句,认为这句话出自学生天真幼稚的脑海,是他们认识水平的真实反映,而且闪动着孩子追求“进一步认识”的思维火花。③这对今天的作文教学应该有所启发。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二、对外开放,让学生沐浴自由的阳光

  如何让学生善于写作,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操作上,首先要让学生开阔思路,放开手脚,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创建一个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

  1.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开放习作内容和立意,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时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学生拥有很大的写作潜能,问题是他们受到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不能拥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灵,没有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现实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如泛化的政治论调,使得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不了作文。写母亲,没有不勤劳的,做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拾金不昧,以司空见惯的所谓“好人好事”来服务于预设的光明主题,自欺欺人地演绎着这可怕的流行病,虚拟的伟大掩饰不了情感的苍白,更可怕的是导致思维的萎缩,语言的发展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新课程标准提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④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首先要开放作文内容和立意,要让学生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人物作为素材,给孩子选材的自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问题,去分析,去判断,要让孩子始终以真实的心灵和真实的自我面对世界,让学生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2.把尝试的自由还给学生,开放习作过程。生活很精彩,大自然很美妙。日出的气势,月行的温柔,春雨的淅沥,泪雨的轰响,晨雾的迷蒙,白雪的皎洁……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大自然为儿童们准备好的习作大餐。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体系,学生就不能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与高远,就不能品位“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悠远哲思,更不能体验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⑤的天人合一的酣畅淋漓。  因此,改革旧的课堂教法,打破传统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抒写生活,体会到作文教学阳光般的和煦。“教师命题一教师指导一学生作文一教师批改一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实行先导后作,虽然有利于减少学生作文的难度,但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写出的作文缺乏个性和新意。而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其基本模式是“搜集材料一尝试作文一分类指导一协作修改—完善提高”。在这里,摒弃了教师先行指导的条条框框,实施先作后导,放手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主地写、自由地尝试。然后,教师按照作文要求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训练,对遇到不同困难的学生,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

  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

  生的写作主体得以确立。

  3.把运用的自由还给学生,开放习作空间。传统作文教学重知识轻实践现象也是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消减了学生成功的喜悦。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现代生活的一种需要。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依靠那几次集中的作文教学来提高,要突出实用性,提倡随机作文,化整为零,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开放作文写作空间,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渗透随时运用作文表达的意识,强化作文的实用意识。要加强学生的习作实践运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渠道去拓展学生习作运用的时空。(1)强化自我运用。学生习作的实践应用是从自我开始的。比如在口语交际中,可以开展自我介绍、打电话、问路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运用的基本常识。又如在书面应用中,鼓励学生记日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写请假条、留言条、借条等。到了高年级,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记录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让他们在自我运用中感受语文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2)普及学校运用。班级和校园是学生习作实践运用的最主要场所,也是从自我运用走向社会运用的桥梁。其中口语交际运用的渠道应是相当广泛的,比如复述或转述通知,向师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采访同学、经验介绍、竞选活动或参加演讲。而书面运用主要是老师要创设活动、提供条件,明确要求,比如撰写广播稿、参加小记者、给教师写信等。(3)推广社会运用。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应是小学生习作运用的高级形式。比如,给小朋友讲故事、慰问下岗工人、采访交警、商场购物、写表扬稿、为市政建设提出建议、投诉违纪事件等。

  4.把参与的自由还给学生,开放习作评改。养成了自己修改作文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作文难的‘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教别人,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⑥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参与作文评改,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方法:(1)朗读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儿童只有读出声,自己听得到,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写完作文后,一定要朗读几遍,这样自己就会发现问题并给予改正。(2)互相评改有些同学即使朗读了自己的文章也发现不了毛病,而读别人的文章,却可以指出许多不足。因此,在学生自改作文之后,让他们互相交换,彼此修改,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在改别人的作文时,才会竭尽全力、精心推敲。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在批改过程中,尽量让批改者能和写作者面对面协作批改,改的人能知道习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习作者能明了批改一方的心思。其次,教师要讲究批改方法。传统批改方法的缺陷是“少、慢”,批改好的作文还到学生手上,离作文的写作时间已超过一周,学生对该次作文的兴奋早已受抑制,他们关心的多数是分数这一结果,很少对老师煞费苦心的评语产生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改换思路,一是应“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时代要求。收上作文后,全篇浏览一遍,圈出错别字及讧句不通的句子。以总体印象打出综合分,然后,把作文分为好、中、差三部分,第二天讲评,使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使他们能及时,有效率的对自己的作文水平做出评价、调整。老师针对训练重点,安排一定的修改时间,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老师检查修改情况,对修改得好的作文,给予表扬。让评改成下一次作文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5.把想象的自由还给学生,开放习作文体。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记实作文而忽略了想象作文。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创造性是社会具有生命力的标志。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用想象来编织神话故事、寄托人力所不能及的愿望。在今天,古老的想象和愿望很多成为现实。可以说,想象是人类社会的希望,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发展的动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心理结构是想象和幻想。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应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写逻辑性强的程式化作文,而应开放写作的文体,让学生展开想象去自由选择文体。如一位教师在讲台上给大家展示了一个菠萝,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后让自己确定写什么话题,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结果,这次作文的面貌丰富多彩,它们有;记叙文《菠萝的风波>),状物文《菠萝》,童话故事财申奇的菠萝》,科普文《漫话菠萝》等等。由于没有文体的限制,学生都能乐于思考,自由表达。

  三、积累体验,让学生沐浴生活的阳光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问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的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拇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让他们有内容写,并把这些内容有目的地写得丰富些。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展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写作素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1.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  少年儿童对社会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可我们的  教育环境所提供的往往是书本和教师讲授的间接经验,学生很少有直接原始的经验体验,少  有从这些经验中获得的良性刺激。在作文教学,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从而写出富有生  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文章来。比如应该经常地开展校外写作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游览  本地的风景名胜,实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也可以要求学生外出旅游时坚持写游记,反  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名胜古迹;再可以鼓励学生定期给远方的亲友或同学写信,增加练笔的  机会,还可以尝试做家务、社区活动等,自觉地为活动作专集、写续集。

  2.在探索自然中认识生活。叶圣陶认为:“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情,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⑦孩子们对于大自然,永远是充满好奇的。一只蚂蚁、一片树叶,在他们看来,都是那么新鲜迷人,都能让他们充满疑问和遐想。《我发现了蜗牛的秘密》、《竹子里面有什么》、《奇怪的洞穴》,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都是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收获。引导孩子们接触自然,观察生活时还应教给观察的方法。如让学生按顺序观察,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分类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比较观察,发现事物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

  3.在学科教学中拓展生活。作文教学不能仅仅依靠作文教学和语文学科,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借用其它学科的力量。如自然课的观察实验、劳动课的手工制作、美术课的绘画剪纸,体育课的游戏活动、音乐课的高歌曼舞……如果能把这些源头活水引进学生作文,无疑给学生作文拓展了空间,增加了内容,也满足了不同兴趣学生的要求。

  4.在信息世界中捕捉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体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高科技传媒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应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让他们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广泛更深刻地感受生活。首先要培养学生关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现代教学系统应该是情境化、信息化、开放化的动态过程。各种媒体的出现让我们生活的空间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交往更加快捷。所以,我们应培养学生从媒体中获取各种信息的习惯与能力。如每天收看电视新闻、电台节目,阅读报纸、上网等,并引导学生摘录信息,收集在新闻本、剪贴本上,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交流信息。其次还要培养学生思考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写观后感、新闻简评,在班级黑板报中开设“新闻自由谈”栏目等,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慢慢地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应运而生,捅破写着“作文”字样的窗户纸,就会发现这窗户纸的背后,原来竟都是生活:为好朋友讲述游览黄山的经历;向大

  家介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谈自己对今后的设想;给喜欢的文章写点评、写读后感;写每天最高兴的、最烦恼的一件事……这些大家在生活中平时觅到、用到、想到的记下来原来就是作文!当“作文就是生活”的观念在学生心中逐渐明朗并加强之后,作文才能还生活的五彩面貌。既然作文就是生活,那么作文也就会被孩子们所热爱。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会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还会进一步地学会做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编织生活的有品味的人,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四、突破面具,让学生沐浴语言的阳光

  作文教学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语感。语感能力好坏表现在听说读写任何一环之中。语感就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化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语言的感受,并由这种感受不断积淀而成,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就蕴含其中。叶圣陶先生说:“多读悟,·多训练语感,必能驽驭文字。”⑧学生要突破“语言面具”,语言表达充分个性化的根在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1.增强阅读体验,培养语感。语言是相当复杂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什么概念,用什么符号表示,是约定俗成的,而字、词、句的隐含意义在于使用符号的人和环境所给予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具体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潜在意义。夏丐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⑨语感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种潜在意义的感知和理解,没有对这种潜在意义的感知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感的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层意义(潜义),只有把具体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才能实现,从而更好地感受这些语言,

  进而把共同的语言转换成富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情境,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⑩语感是不能单靠翻查字典来培养的。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第一信号系统,良好的语感就得不到培养。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此没有更她自己的所作、所见、所观察和所想联系起来。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工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    慢慢地、一点一点儿移动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点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边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

  3、营造倾听逼境,培养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得的指示20%来自于听觉。叶圣陶说,“’听‘也是度,用耳朵来读。’听‘是将语音转化为语义的过程,”是学生较为形象地感知语言、获取信息的重要一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栩栩  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优雅奇妙的秀丽风光,又蕴含深邃的哲理,有感人至深的美好情感……  如果利用这些语言材料为学生创设童趣盎然的倾听语境,不仅能使学生听出文意,听出形象,  还能使学生听出意境,听出神韵。教师的语言或侃侃而谈,或娓娓而叙,或旁征赙引,或巧  妙点拨,总体上呈现一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行云流水般的境界,使学生入情入境,  情思并涌,兴趣盎然,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不断积淀,不仅能使其语感逐渐由迟钝到敏锐,  由肤浅到深刻,  由粗糙到精细,由窄化到广化,收到“承师之语言风格,创己之妙趣横生”  的效果。

  五、盘活自信,让学生沐浴激励的阳光

  1.成功激励。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我心,并给予成功激励,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通信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

  2.多元标准。

  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标准评价,分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又含有优、良两个等级,过一段时间,学生作文水平有了提高后,可以上升一个等级,如果退步了,则下降一个等级,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如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追求进步的目标比较明确,并且“跳一跳,够得着”,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3.情感评价。知识是由主体参与并深入了主体的个人感受和见解,一个人获得的知识

  和其他人获得的知识都不可能一样。因此,评价应饱含评价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注,以富有真切的情感的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知识、能力、情感的建构。如,在一位学生写完一篇《我的妈妈》的作文后,我是这样评价的:“小男:老师真羡慕你,你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妈妈,多幸福呀?我为你感到骄傲。你看到了妈妈一天的劳作,你理解了妈妈的品格和用心,你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你流泪了,你心疼了,你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妈妈分忧了,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啊!”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习作的成功之处,又拉进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距离。

  六、结语

  语文老师只有掌握比教给学生作文技法重要百倍的任务即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活跃学生的身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找准学生的“激情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吾手写吾心”,兴趣盎然,激情勃发,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写出明朗、自由、愉快、开放的阳光作文,我们的习作课堂,才会一扫往日的愁眉苦脸,学生一个个仿佛小太阳,充满着朝气;我们的写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的可喜景象。

  参考文献:

  ①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3.

  ②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小学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

  ⑧ 沈大安。从阿姨是女的说起[J],小学语文教学,2004(4),

  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⑤⑦⑨⑩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

  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开放性习作教学    下一篇:让课堂阅读教学的画面更简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