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有效开展数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数学课堂就是数学与活动的结合,数学学习就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但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反复讲,重复练;堂上求听懂,课后多练习”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法有其可取的一面,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死做题、做死题”等方面是有一些成效。但教师定位依然是“主角”位置。这种错误理念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制约了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模式进行了数次的改革与优化,其目的只有一个——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把活动权利还给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容入有效地“数学活动”,就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学习,在享受中获取新知。那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地数学活动并使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呢?

  一、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体悟学习之乐兴趣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参与主动性。做教师需要将课堂的风采让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掘他们的原动力。老师要能够“蹲下身子”和学生们一起活动、探究。新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求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周围环境互动,特别需要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动。

  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着力把教学的重点转到学生身上,把“教”落实到“学”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学方向的把握和为学生创设有利的机会和条件上。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面对大量的计算题,学生们提不起兴趣,枯燥乏味的口算题学生们更是毫无兴趣,很难把注意力集中过来。我就让学生到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讲了游戏规则,老师让两名学生做“老鹰”,其它学生做“小鸡”。“老鹰”必须抓住做错的“小鸡”,否则“老鹰”就要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们既有了兴趣,也有了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去,完全把学习看成了一种有趣地竞技活动。把课堂当作了成长进步的乐园。通过活动,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组织分组活动  让合作探究精神蔓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在教学实践中,好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只是个空架子。甚至有的老师会刻意的把优生安插在各个小组,问题出来后,往往就那几个同学思考、发言,而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发言的机会。那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小组讨论呢?我觉得老师应依据学生和新知的特点来组建小组,给每个同学都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出现24加9这个题目,我让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将怎样计算这道题。“老师今天突然觉得这道题与其他题目有点不同,你能帮助老师计算出这道题吗?”学生们针对这个题目分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上台演示出他摆小棒的经过:“老师,我拿出2捆和4根小棒,再加上9根小棒,4根和9根合成13根,我把10根又捆成1捆,现在是3捆和3根合起来是33根。”我让听的学生发表了看法,主要培养他们要学会倾听,又有一个学生说:“我比他简单”。他上台演示说:“我直接从4根拿出1根给9根,捆成一捆,现在是3捆和3根合起来是33根。”学生们在底下点头表示赞同。“那么我们也可以从9根里拿出6根给4根呢。”我望着这激烈的讨论场面高兴不已,他们敢想、敢说、敢质疑,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依托直观操作  让数学概念在活动中提炼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他们的知觉、思维必须有助于直观观察和动手操作,直观操作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特色之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通过形象直观和实践操作,帮助他们形成表象,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概念。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让所有学生用学具摆出○和△个数同样多;○比△多2个;○比△少2个。让学生实际操作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直观感知,并能准确地用语言叙述××与××同样多、××比××多几个或少几个。从而让他们初步建立起“同样多”、“多”和“少”的概念。

  四、反思数学活动  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数学是抽象的,许多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记忆直观感知占主要地位,在学习新知时,如果能让他们亲身经历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领会新知,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节时,就遇到了两个典型问题:

  1.王老师带着他的32名同学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只限坐4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做一件上衣要用6分米的布料,46分米的布料最多可以做几件上衣呢?

  这两道题同学们都知道用除法计算,但许多同学就不知道如何去答,有的要租8条,有的说9条;有的说可以做7件上衣,有的说可以做8件上衣。我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分别组织了不同的活动。第一题,我和32名同学站在讲台(河岸),把每张桌子看作小船,依次让每4名同学去一张桌子,当过去32人时,正好用去8张桌子,这时我还站在“河岸”,我问“同学们上船了,老师呢?”“老师还没上船了”。我借机反问:“那该怎么办呢?”同学们领悟到:就是剩一人没上船也要再租一条。然后又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还有哪些类型的题目,只要有余数就必须进上去呢?而第二题则不同。算式应该是46÷6=7(件)……4(分米),我问:究竟能做7件还是8件?剩下的4分米够做一件上衣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终于明白:只要布料不够做一件只能舍去。最终得出46分米布料只能做7件上衣。学生找生活中遇到的同种类型的情况:例如钢笔3元一支,26元最多可以买8支。

  其实,学生天生是活泼、好奇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活动,亲身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效地避免数学课堂的单一性,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    下一篇:浅析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