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初探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秘密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动手操作,能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课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课后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笔者就结合实践经验和体会,从五个方面初探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前、课堂和课后实践操作能力。

  一、课前充分准备  提供操作机会教师可以从教材知识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课前自己做相关调查,以备课堂讲解。教师备课时要巧妙运用教材,争取在教学前设计出动手操作的方案,以“把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为理论指导,挖掘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对长方形计算周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纸剪出一个三角形出来或长短不同的树枝拼凑成一个长方形,量出整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前预习,把书本上的知识复习一遍,使得学习成果更加的巩固。又如同样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可以提前一天就在班上布置学生准备好明天上课用的学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老师观察到全班学生都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交流,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基础上,在学习新课环节,自己亲自下去认真观察和指导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猜想的探究过程。

  二、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动手制作学具,学生容易接受,也很乐意自主完成,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此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学具拼图游戏  培养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操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可以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数学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它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借助直观演示  激发学生创新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实践证明:借助直观演示教学,能促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媒体演示、操作,使之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摆、数、量比、看、画、想、算”等来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促使学生的手、耳、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强化认识过程,增强理解和记忆能力,这样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的大小,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道理,学生可能学不懂,若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的纸块,分出它们的1/4和3/4并涂上颜色再将两个纸块上下对齐,通过比较,学生就很容易得出1/4和3/4谁大谁小了,这样就省去很多讲解,又可体现直观教学的效果,动手操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

  五、强化课后延伸  解决实际能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课后请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轴对称图形;自己设计、创作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课后在家做的作品,学生的热情感动了老师,也让老师深深地发现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与“生活”接轨    下一篇: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