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给学生留下一片畅想的天空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甘  露

  内容摘要: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新课标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风。因此我们给学生留下一片畅想的天空,让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让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关键词:

  想象、创新,课堂教学,口语交际,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语文综合素养,能力培养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电学的发展;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上天;”没有想象就没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千古名句。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 一) 运用课文插图

  我国著名的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小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脑思维是靠外界信息不断刺激活跃起来的,外界信息的获得必须学会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获得画面中的信息是通向想象的第一步。因此,譬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插图中邱少云的目光、表情、动作,启发学生想象邱少云这时趴在地上会想些什么呢?有的学生会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学生会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于是通过学生自己所展开的想象,一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这就是以静止的画面为学生再现想象。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这样利用插图进行再创作,变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也是让学生畅想的一条良好途径。当然为了克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无意性和情绪性,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标题,主题思想,基本内容来确定观察目标,通过画面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如《难忘的泼水节》的时代背景介绍,可使学生在观察时有的放矢、准确理解。如《长城》、《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描绘景物的画面,可引导学生采用由近到远的观察法,或采用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

  (二)通过朗读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课外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如我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时,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我便让孩子自由读课文,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我再叫他们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在写草原的广阔美丽?哪段在写草原的欢腾?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让孩子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孩子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孩子自读。孩子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总之,要尽量扩大孩子读的面,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锡林郭勒大草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产生了喜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这样,朗读时才能有感情,才能进入文章描写的情景之中。

  (三) 抓住重点词句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去启发儿童的想象,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例《跳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孩子神态的语句“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我问学生:“孩子为什么气得脸都红了?”学生回答:“因为猴子把孩子的帽子用牙咬,用爪子撕,孩子吓唬它,它不但不理,反而撕得更凶,还有水手们的笑声更大了”,我抓住挈机,因势利导,追问:“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怎样想?”学生有的回答:“该死的猴子,气煞我也,我抓住你后,非扒你的皮抽你的筋不可,看你还敢不敢惹我。”“死猴子,太过分了,我是船长的儿子,你也敢来惹我,害我在大家面前丢尽脸面,我非抓住你拿回帽子再收拾你不可。”这一训练,不仅为学生弄清孩子追猴子的根本原因和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再譬如诗歌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也能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人们常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里常有互不相关的事物,但只要通过阅读时候的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把它们串连起来,让它们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学生也就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首诗,学生初读也许不甚理解,特别是诗里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的深刻哲理就更不容易懂得,但只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仔细揣摩,细心领会,学生最终也就能较为轻松地理解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了。

  (四)质疑解惑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老师提问:当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时,她可能在想什么?实际上这样一提,还是有很多同学脑子里空空的,不会想。老师何不让大家想一想,大年三十你们家里的人在干什么?全家人都团聚在一起,爸爸妈妈准备好吃的东西,鱼、肉、菜等等来过新年。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这一天,一分钱也没挣到,还要露宿街头。那么冷的天气,她可能在想着什么?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有的说天气太冷了,她想有一个火炉在身旁;有的说她太饿了,渴望有大鱼大肉可吃;有的说,别人的孩子那么幸福,我的命那么苦,幻想着美好日子的到来。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讲了出来,这就达到老师教学中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小女孩为什么会幻想到奶奶呢?首先让学生想,在小女孩的脑海里,谁对她最好?是奶奶。奶奶活着的时候,小女孩的日子应该是怎样的?奶奶经常关心着她。如今奶奶不在人世了,小女孩一直向往着那美好的日子。她盼望着美好日子的早日到来。这样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就能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达到老师的启发效果。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集中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五)抓住结尾空白

  教材中还有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叙述到事情发展的高潮时突然收笔,其意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此时,抓住这个空白,指点学生循着事情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去填补,有利于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如《诚实的孩子》有这么一段话,“妈妈叫列宁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这方面的体验较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他们于是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列宁一定会写‘ 姑妈,花瓶是我打碎的,对不起!’”有的孩子说:“列宁会写‘姑妈,对不起,我撒了谎,花瓶是我打碎的。我以后一定会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能原谅我吗?’”……结果我们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到他们都能循着事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特点大胆想象。这样续编故事,就给学生留下了一片畅想的天空,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丰富儿童想象的活素材。只有引导儿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想象,才能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学了《落花生》一文,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或电视剧里看到的类似的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说说哪些是有用的人,哪些是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人。同学们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有的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了培养下一代,付出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但从不求回报。他们就是有用的人。“有的说:”清洁工,他们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打扫城市的卫生,为人们创造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城市美容师,他们就是有用的人。“有的说:”解放军叔叔,正是有了他们日夜守卫在祖国的边疆。我们才能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他们也是有用的人。“……”黄宝森是北京市副市长,可他受贿贪污,中饱私囊,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就是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人。“”我从香港电视剧里经常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帮派,他们有的为了赚大把大把的钱,享受荣华富贵,走私贩毒,甚至杀人放火。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他们是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人。“ ……这一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鉴别事物的能力,加强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教师只要时时记得培养,常常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有丰富的想象的。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课外阅读有效性初探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