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析逆境成才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9-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成才与否受多种因素制约,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探讨逆境成才的全部意义在解析逆境环境对于人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对逆境成才做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认为逆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逆境具有动力性,表现在逆境强化需要、锤炼意志;另一方面具有障碍性,表现在一些条件下导致性格歧异、意志消沉以及影响道德的正常发展。只有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才可能逆境成才。根据上述逆境与成才之间心理学、教育学上的联系,以及目前社会环境状况、青少年心理状况,本文倡导在青少年中适时开展挫折教育。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1) 。古今中外均不乏逆境成才的先例。现今“逆境成才”的事例更是频见于报端,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热点,人们在其中感悟着、激励着。不过新闻报道重在“述”,公众重在“感”,鲜有对逆境成才的理论分析。本文试图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此作初步探讨,进而解析逆境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此之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逆境和逆境成才。

  一、什么是逆境和逆境成才

  1、逆境

  人们将贫穷、家庭破裂、残疾等视为逆境,亦有将事业、感情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危机看作逆境。逆境,简而言之:“不顺利的境地” (2) ,是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造成的人的发展的障碍。环境因素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他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遗传因素主要指先天性残疾(严重脑残疾除外)带来的参与社会生活的困难,或说融入环境的困难。后天残疾是环境造成的。这些外部世界和自身条件能保证个体按社会要求正常地发展的为顺境,反之则为逆境。逆境具有社会性、困难性和客观性。

  按上述界定笔者将逆境分为四种类型:

  (1)家境逆境。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难以满足正常的生活、求学需要。

  (2)家庭逆境。家庭分裂、家庭暴力、家长剥夺子女求学、发展的权利。

  (3)体残逆境。

  (4)挫折逆境。包括事业挫折、情感挫折、人际关系危机等。

  2、人才

  何谓人才呢?一般有两种通俗的观点,一种认为人才专指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为学是专家,从商为巨子,从政则是风云人物等等,实际上是将人才等同于精英。另一种认识是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的“泛人才”观,此种认识强调了“智”,却忽略了“德”和其他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质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段话概括地提出了我国人才的规格和要求。社会主义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广泛性指人才不分领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是人才,从事经济工作的也是人才;从事脑力工作的是人才,从事体力劳动的也是人才(如体育)。层次性指既需要高级人才、也需要中、初级人才。对人才本身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和独立性,全面性就是要求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得到发展,独立性指个体经过全面发展而形成独立的个性。

  3、成才与成果

  成才就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之下,个人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一个立志报国、道德高尚的专家是人才,一个成绩优良、品行端正的大学生也是人才;一个掌握一定劳动技巧、爱厂敬业的工人是人才,一个徜徉于商海,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商人也是人才;一个掌握军事技术、保家卫国的军人是人才,一个争雄于竞技场,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同样是人才……

  篇首所引“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严格地说是成“果”,文王、孔子本就是“人才”,不过人们习惯地将出成果看作成才,但这与成才并无本质区别,因为人才最终要学以致用,知识不能用于实践的才是“庸才”。

  逆境成才是指人在逆境情况下成为有用之才,由于逆境的缘故,这样的“人才”长久地赢得人们的尊重和颂扬。

  二、逆境对成才的影响

  逆境作为一种客观因素必然对个体产生影响。逆境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体现在:

  (一)逆境的动力性

  逆境的动力作用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体现在:

  1、逆境强化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为求得需要的满足,需要就越强烈,由他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我们知道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在这些个性倾向性中,需要是原动力。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逆境之于顺境,正是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某种(些)条件的缺失。这些缺失是逆境中的人的迫切需要,因此逆境强化了需要,体现出动力性,我们以张海迪逆境成才的感人事迹来分析。

  张海迪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上学未几便辍学在家,生活不能自理,当她十分羡慕地看着小伙伴快乐地上学放学、嬉戏游玩,便立志自学成才,长大行医看病,治病救人。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名医,同时也克服重重障碍,基本实现了生活自理。

  从张海迪的体残逆境造成了多种强于常人的需要:

  (1)生理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小儿麻痹症造成张海迪两腿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象正常人一样生活,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最首要的需要。

  (2)归属需要。张海迪的生活游离于正常学童之外,这种群体外个体对群体的渴望十分强烈。当现实摆在这里无法改变时,就需要尽可能获得伙伴拥有的东西----书本知识,从而取得同伴的认同。

  (3)尊重需要。调查表明残疾人获取尊重需要普遍强于正常人。他们对尊重与怜悯区分的十分清楚,渴望尊重而反感怜悯,而获得尊重的最重要方式是自强自立。

  (4)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张海迪对造成自己残疾的疾病深恶痛绝,推己及人,她希望掌握医学知识为人解除病痛,初步的愿望一步步实现后,从医的目的逐步变为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事例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张海迪体残逆境对成才产生了正面影响,成为成才的强大动力。

  2、逆境锤炼意志

  成才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没有一个人的成才是轻而易举、俯仰可拾,无论外部条件多么优越,缺乏优秀的意志品质,性格懒散软弱,也是决不可能成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娇儿不孝”现象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意志?逆境之于意志作用何在呢?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预定目的和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特征。

  逆境对于意志的作用体现在:

  (1)提供明确的人生目的,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摆脱逆境,满足个体由低到高的各种需要,进而实现理想。

  (2)困难是逆境的本质属性。现代心理学认为意志坚强程度往往与困难的程度有关,逆境是一种强大的困难,它不同于某个具体困难,它的环境特性决定它的自发性、长期性是任何具体困难或出于教育目的设置的困难所不能比拟的,因而极大地提升了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由此可见,逆境锤炼了人的意志。

  围棋国手聂卫平成长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聂卫平曾言道,当我下放到农场劳动,想下棋而又无棋可下的时候,我才对围棋对人生有了真正的认识,于是我会跑几十里路去找人切磋。聂的棋艺在此期间突飞猛进,回北京不久便在各类棋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围棋的“棋圣”。令人可叹的是,在聂功成名就之后,心有旁鹜,导致棋艺的慢慢衰退,早早退出了第一线,而与他同时代的韩日超一流高手由于执著地追求棋道,在与朝气蓬勃的后辈争棋中砥砺,至今依然雄风不老,时有佳绩上演。正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 。这里的“发愤”实为逆境中的意志行为。

  (二)逆境对成长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逆境亦不例外,逆境的消极影响体现在:

  1、导致性格歧异的可能性  这在儿童成长时期危险性最大,比如家庭暴力和家庭分裂,前者充斥着严厉、武断和粗暴,后者则对儿童的需要,如爱的需要甚至生理需要缺乏反应。包姆玲德认为这种家庭的孩子心理类型多为冲突-急燥型,影响人的成长。又如体残逆境,自尊的需要如果过于强烈,易导致敏感多疑,影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甚或导致孤独和自我封闭,这都不利于成长。

  2、造成意志消沉  过于强大的逆境会让人感到无力改变,这种情况之下,不仅不会造就意志坚强的品格,还会导致意志消沉,从而陷入更大的逆境。因主演《射雕英雄传》一举成名的翁美玲,陷入感情危机而不能自拔,选择了结束生命,从而使本可更加辉煌的演艺事业夭折。

  3、影响道德发展  道德行为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在个体中同时并存。攻击行为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处于逆境中的人如果得不到帮助和引导,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可能激发攻击行为。如:因贫困而导致偷窃,为取得成功而不择手段,因失意而报复社会等等。

  (三)趋利避害,促进逆境成才

  正是因为逆境具有两面性,如何趋利避害便是逆境成才的关键。笔者认为:一要发挥教育因素,积极引导逆境中的人自强不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克服困难,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二是全社会的人关心逆境中的人,针对造成逆境的原因给予帮助,缓解逆境带来的困难。三是身处逆境中的个体应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困难,摆正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在青少年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腾飞大业。现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我国教育目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妨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挫折教育的忽视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在青少年中开展挫折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是因为:

  1、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同青少年生活顺境反差巨大。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优胜劣汰,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随时都可能面对失败、挫折甚至失业。这就要求人们的心理必须具备相当的承受能力,而这样的能力需要在青少年时期储备。而在我国改革2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青少年中独生子女渐成主体,家长们在给子女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子女的教育因为各种原因跟不上这一变化,有的对子女宠爱有加以至于发展成为溺爱,成为家庭的“皇帝”、“公主”,养成了他们对环境的依赖心理,顺利时恃宠而骄,逆境时不知所措。这样的心理素质不及早改进,难以适应将来的社会。

  2、青少年心理状况堪忧。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还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弱项,而社会愈来愈复杂。信息的高度发达,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不再是“手捧一本书从春读到冬”的旧书生,不良的消极的东西已不可避免的冲击学生,现在的学生不好教是作老师们的普遍看法。学生中逃学的、拒绝教育的、甚至自杀等现象在社会上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是学生心理不健全的表现,是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因此加强挫折教育十分紧迫。

  3、贫富两极分化带给学生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还处在转型之中,社会保障还很不健全,贫困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是身处家境逆境的人,作为教育者,对他们正确的引导刻不容缓。

  小结:本文通过对逆境与成才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逆境对人作用具有两面性,扬长避短才是成才的关键。并由此提出在青少年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释义:

  (1) 司马迁《报任安书》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3)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新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社1998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叶奕乾主编《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周宗奎主编《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一新生责任意识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