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关于德育课程化和学科德育的一点思考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9-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德育课程化能使学校德育有效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明确、具体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概念,让学生能从学校德育课中了解并学到与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 。

  道德教育在德育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 :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在德育课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具体体现在:(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漠不关心的一代;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出现没有信仰等现象。现在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2)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心固性疾病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在中小学时期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形体美、风度美和姿态美,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美育的本质内容之一;(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态度和行为。

  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德育课不可缺少的内容。 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学校,定期以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培训班为内容开课。在德育中,对学生影响最深地是家庭,而这种影响却往往是反面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原因就是父母比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亲和力。现在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有的过度溺爱,有的严厉惩罚,有的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忽视品德和心理,有的家长言行不一、正人不正已等,要提高家庭育人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素质协调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使两者趋向一致和谐统一。在这一点上家长学校可以对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使家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家教的角度看,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倡导民主理解式的教养方式,在反省、检查改进教育方式中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一是教育孩子“先做人”,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对症下药,辩证施冶;二是与孩子交朋友,平等相处,以身示范。注意身教和言教的统一,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三是积极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谋求家庭、学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协手才能营造育人天地。

  附: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归属法则 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归属感;

  希望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让孩子在希望中成长,保持孩子善良的本性;

  力量法则 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让孩子看到力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力量并不是唯一决定他们人生的唯一要素;

  管理法则 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必须学会放弃和坚持,一旦对孩子管理不严,父母应该追究自己的责任;

  声音法则 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是孩子作为成人的一个必经阶段;

  榜样法则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必须言传身教,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求同存异法则 尊重并保留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不要苛求孩子拥有同样的价值观;

  惩罚法则 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惩罚,但美国父母对这一法则慎用,因为它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 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让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背负责任;

  结构法则 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20码”法则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孩子应该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四何”法则 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唤专门的德育教师。我们该提倡“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专门的德育教师)还是“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无论是从教师发展还是从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关注全体教师专业化的德育层面。然而,德育工作有值得专门关注和研究的必要,德育具有特殊性,因此德育主体需要专门知识、专门训练。社会发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美国等国走过的路程是我们的前车之鉴。美国一些地区曾经否定直接德育,废除专门德育课程及其教师,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德育理论界和学校德育实践开始反思自己的德育问题,许多人开始将大量的青少年品行问题归结于学校正面道德教育的缺失---由于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被严重“边缘化”了。到上世纪80年代,品德教育(CharacterEducation)运动兴起,美国人又开始重新认可直接德育、专门德育课程的必要性,目前有2/3以上的州已经加入了品德教育运动。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圆圈蕴含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社会发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三种德育形态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是缺一不可的。中国和全世界都只能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学会更周全地考虑问题:不是不要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师,而是如何实现各类课程的分工与协作、专门的德育教师和所有教师的全面德育合作,我们应该提倡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教师对于教育对象品德发展特点与规律性的理解,教师对德育的目的、过程、课程、活动、途径、教育策略、方法与技巧等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事务的实际处理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德育活动的具体开展及其效果。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都需要特定的组织、交流、沟通、表达、示范等方面的专业技巧。德育观念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要靠对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修去解决,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校德育的实际训练去提高。并非所有经过固定学术课程训练并有娴熟教学技巧的教师都能知道道德问题的本质、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和实施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对于专职的德育工作者或者专门的德育教师来说,德育主体应有更高的道德教育素养要求。德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比如,在德育所要完成的任务中,认知、知识上的学习只占很小的成分,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行为的实施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德育课程绝对不是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

  学科德育的落实是全员德育的实施关键。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三种德育形态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说德育课是直接德育的途径,学科德育就属于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的范畴。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目的、承担普遍德育责任是所有教师都要服从的前提。所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就是指逐步使所有教师都具备起码的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即达到专业标准。一般说来,教师的素养结构从内容上分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学科德育落实落实的保障。学科德育就是教师依据新课程的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运用教学机制,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有效的实现德育目标,学科德育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原则,而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 第一,教师要有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师德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德育教材。第二,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教师要对模块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要进行过程式评价,如学生的出勤、上课状态、作业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模块考核后进行学分评定,都是在实施德育。第三,各学科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在实施德育。第四,学科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心灵是开放的,教育的雨露滋润才能学生心田,教育也就不留痕迹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析师生交流中的有效沟通    下一篇:年级组管理工作思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