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4-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永顺县石堤镇初级中学        郁正安课前的预习是学习新知识重要学习方式。随着我校“三环六步”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习这种方式究竟是继续保持还是摒弃不用成为了老师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我认为课前预习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地理课的课前预习。

  2012年我们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到杜郞口中学去观摩学习,回来后,我们学校教师迅速借用了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一帮一,生教生的做法,结果老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

  首先,我们应该持有一个正确的预习观。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知识进行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的课前学习,它并不是阅读课本进行变相的灌输学习。学生预习课本也不能一读了之。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或解决一个地理问题时本来有着不同的想法和学习方式,但预习后学生的想法全被课本所提供的想法所束缚和限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很难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不可否认,不恰当的预习是不能促进学习的,教师一律统一要求,以课本为本,束缚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学习自然就缺乏生动活泼主动的色彩。因此预习活动要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不能盲从课本。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的想法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提出来的,这些想法对他们的学习有启发帮助,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不一定是最好的,更不是唯一的。摆正对待课本态度。在预习课本时,要边读边想,课本讲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样说?没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样让学生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预习之中,并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经历。变重课本的想法与预习的结果为注重学生的感悟过程与不同。让学生在具有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中预习。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知道了学习内容的重点、要点,达到了预设的任务,但并不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各种原始想法和冲动等等绝非是因有没有预习而决定,因为在经历相同的学习活动之后,学生们是不可能达到相同的学习状态。他们会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生成不同的预习体验,有的循规蹈矩式的死搬硬套,有的囫囵吞枣式的一知半解,有的喜欢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勇于提出疑惑的问题。这已经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预习后的学,有效的对学生引导和创生。只有持有科学的预习观,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满腔热情地将预习纳入教学程序和施教目标,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预习。

  预习的目的本身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预习和课堂教学应该和谐共存,我们应该学会预习,从而极大的发挥预习的作用。改革传统的预习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传统的预习方法只是让学生看看新课内容,尝试的做一做习题,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预习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采的。除了阅读教材在书本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材料、制作学具等方式,组织上也应不在局限于学生的个体行为,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群体行为,象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就为课堂讨论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再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纸上画出中国的省级图,然后找准它们的相应位置再拼凑成一幅完整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做,再借助拼凑成的地图看书,边自学边动手操作找出各个省的相应位置,这样使学生对书本的预习有了更深的体验。

  再次,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在指导预习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预习的作业应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这就要求老师与家长要多进行沟通,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预习,为以后孩子自己学会预习打下基础。这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利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为学生设计预习方案,设计主要有三点内容:第一,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第二,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第三,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型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预习活动就可以“置之课外”了,但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同样,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教材应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教材里的地图应重点采用记忆法和理解法预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地理。

  第四,让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和谐共存。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各种“未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时我们应该去敏锐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开展教学。不要因为怕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成为在教学时精心创设的一些问题情境和探索情境的羁绊而不愿预习。而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地对教学预设作出调整,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学生与教材。对学生:应及时掌握预习后的学生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因学情的变化,调整原先的教学预设。对教材:教材的思路与想法不再新鲜,教师必须考虑重新组合教材,拓展教材。同时教师要考虑怎样的应对策略,如何突破预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怎样展示各种创新想法,在课堂学习中如何生成新的想法,得到新的收获,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五,确立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农村初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度。在这里,我以我所带班为例,和大家交流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预习能力的。

  首先要“确立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具体做法:抓好课前的预习辅导,加强六步落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抓好课前预习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真正搞好自主学习,才能有效的落实“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然后落实好课堂的每一环节,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这样,师生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必须搞好课前预习,老师抓好课前预习辅导,首先让学生做到前天晚自习预习,课代表必须在第二天上课前带着预习的导学案接受科任教师的检查和指导,课代表要在课前检查组长的课前预习情况,组长要检查好组员的预习情况,久而久之使同学们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这样,课内巩固的时间多了,自主预习也能当堂完成,课堂效率也提高了,课后也可以快快乐乐的活动了。

  第二,课内落实必须做好六个方面:一是将课前预习情况在组内交流,二是小组提出问题,或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三是学生背书、看图,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小组内一对一的检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四是自主学习和填充图册,进一步巩固落实,五是当堂检测,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或听写,有时间就当堂批阅,时间不够就利用课余时间批阅,六是搞好二次过关,对检测或听写出现的问题要在纠错本上改过来,进行巩固,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关于教师的预习指导一定要做到,讲规律,讲方法,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得更多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初中学生所学的科目多,要做的作业也很多,他们能做到提前预习就很不简单了,预习不好的同学要指导他们好好预习,如何预习及预习的方法,把主要内容预习好,像政史地等这些小科目不要等学生研究出什么好的记忆方法,这基本上属于空想,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狠下功夫,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许多解决初中地理难点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会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预习,让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成为课堂探索的主线,让多彩的课堂成为他们交流独特体验和感悟的舞台,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更加精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