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五对关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实施新课标教学已好几年了,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些基本常识被忽视,以致于某些老师在教改的泥淖里不能自拔。本文从五对关系入手,重新诊断、治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类常见病,纠正模糊认识,把握语文特质,提高效率,造福师生。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教完与学完  放手与放羊   

             引导与引诱    分析与品析  多媒体与“倒毒体”


    放手与放羊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便在课堂上出现了:高频率、无序的、无质量的讨论法!尤其是许多公开课,教师动辄让学生讨论,课堂上非常热闹,掌声不断,但教师并没有考虑好讨论的有效性、有序性,而是任由学生发挥。好像这样便是自主、合作、探究了。这样的课堂,便由过去的紧抓不放演变到了“放羊式”。于是乎,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讨论,学生的答案未经深思熟虑,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平庸离奇,五花八门,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营造氛围,赞扬声不绝于耳。
要知道:放手,就是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不能排除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而放羊呢,则是缺乏目的性,缺少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都没有指明。“放羊式”的课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常规,从根本上误解了新课标的精神,是非常可怕的。
 

    教完与学完 

    这一对关系,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有点辨证的味道。从文本来说,是如何处理内涵与外延的逻辑关系;从人际互动来说,是知识的授受关系。古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是文章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全国特级教师、上海市语文教研员陈钟樑先生,在上海的高中学校开展了“重读初中课文”的教研活动,这些告诉我们:就一篇文章的内涵来说,现在规定的这点课时,是学不完的。
 

    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教师患得患失,一篇文章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想一下子塞给学生,从课本预习材料到课后练习,学生要全部掌握。这样下来,学生往往是眉毛胡须一把抓,却没有重点。所以单从课文的教学任务来说,应当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提纲挈领,胸有成竹,着重解决哪几个问题,真正做到巩固基础、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引导与引诱 

    我这里所说的引导,是指完全吻合新课标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带着学生朝某些目标行动。重思维,重方法,重过程,当然是具有很高深的学问的。 不用说,那些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们,都是引导学生的大家。他们的课堂教学,处处让人如沐春风,时时让人有所顿悟。
 

    有一经典案例:全国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上《愚公移山》时,想让学生掌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师生之间的对话:
    师:愚公多大年纪了?
    生:(沉默,有人悄悄地说)
    师:找到了?
    生1:差不多九十了。
    生2:八十多岁了。
    师:怎么发现的?
    生2:书上注释说 “且”是“将”、“将近”的意思。
    师:对了,你会利用注释,你这叫会读书。
    ……
 

    魏先生不像我们一般的教文言文重点词:我们平庸之辈,常常是一个人讲解,学生硬记下来。而魏先生就是引导学生找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来。这种淡淡的点拨,真的有如武术中“四两拨千斤”之妙。
 

    只可惜我们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设置陷阱,“引诱”学生一步步朝自己设定的答案走。而且这种做法往往有固定格式:让学生的问答题变成填空题,不鼓励或否定学生的其他答法,然后朝自己的设定答案靠近。这种做法,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很容易约束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让学生僵化,使学生成为语文的“失语者”。
 

    分析与品析 

    论及这一对关系,主要是想提一提文章与文学的鉴赏方法。新课标中,有一种趋向性:说明文、议论文和其他应用文,也偏向散文化鉴赏。我觉得,对于这类文章,可以用分析法,其要旨是“知其意而忘其言”,常常是不要投入太多的情感。对于这种文章,我认为解决部分字词,能整体把握,能解决课后题,再适当课外拓展一点就够了。
 

    而对于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这四大文体,应用品析法:其要旨是“入乎其内,关乎其情”,重品悟,重情感,要投入的感情更浓。比如初中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有“铁青着脸”的失望、沮丧,有“全新的世界”的兴奋、鼓励。
当然,这也不能绝对化,因为有的议论文同样感情丰富、言词犀利。如鲁迅先生的“寸铁杀人”的杂文。换言之,如果客观自然地反映生活的文章,可用分析法;而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文学,可用品析法。但有的教师不分,什么文章拿来,就要求学生分析分析,这其实并未把握准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也没有把握准语文的重要特性。
 

    多媒体与“倒毒体” 

    实施新课标教学以来,语文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强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似乎在语文界非常热!许多搞教学法的大学教授也按捺不住,到处去中学兜售自己的理念,强调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语文教育权威在呼吁:语文课不能整成边缘课。是啊,多媒体不要用成了“倒霉体”。为什么呢?
 

    语文课的特点不同与其他学科,语文重字词句的品析感悟,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重对生活的观察,重传承文化,重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而多媒体只是工具。如何利用工具,荀子的《劝学》有精辟的论述。但语文课最重要的是人和文本。

   

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也有七、八年了,感受至深的有三点:其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容易引起学生兴奋,却很容易剥夺学生对文本的热爱。其二,多媒体丰富的感官刺激,很容易折损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其三,学生热衷于人机对话,却忽略了人书合一。不知为何,身边的同事都有同感。
 

    恰当地运用,该用则用,而不是一窝蜂地乱用,这才是科学的做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君看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有几个人是特别强调信息技术整合的?几乎没有!这是对多媒体的排斥吗?非也!这是在维护语文课独立生存的权利!能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有精深的专业功底,有独到的文本解读,有科学的学科架构,这样,才不至于让多媒体变成“倒霉体”。
 

    语文教育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需要不断的创新、探索。愿我们共同努力。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强者不断征服的宣言!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心理学》杨成章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文章学初论》张会恩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材概论》周庆元主编 湖南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