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诵读,请留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8-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常常忆起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中提到的老先生读书一段:“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也常常想起读小学时,每天早早到校在教室里唱诗般地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等一篇篇优美的诗文。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这朗朗的读书声已渐行渐远,尤其是在高中。现在的读书多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形成一种只背不读的局面。我想这自然与高考有一定关系,但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教学导向有很大问题,比如为赶进度而压缩课文授课时间,为讲题而压缩课文内容等等,讲课文过程中自然忽略甚至放弃了诵读。那么,是不是注意了诵读就会影响高考呢?

  我想不会。我们从许多古训中可以找到依据,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关于诵读的名言;我们从古代的教学方式也可找到依据,就拿私塾先生教学生学古文来说,他们很少讲解,只是让学生诵读。比如讲对联,我觉得古人不会象现代人一样讲解对偶句的特点,只是让学生记住“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有他的弊端,但我们的历史上不依旧出了举不胜举的大文豪吗?另外寺院讲经有诵经一项,且其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我觉得也体现了诵读的作用。凡此种种,足以证明诵读不可忽视。

  那么诵读有哪些好处呢?首先,诵读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大家想想,为什么寺庙都要求诵经呢?我认为诵读尤其是那种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的诵读,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一个人心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这在上课之初,面对课间因嬉戏心尤未定的的学生,读书不是一个稳定学生情绪的良方吗?这比我们面红耳赤的维持秩序要好上千倍。并且时间久了还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好的影响,使他们变得个个从容、沉稳,不更是两全其美吗?大家可以想想寺院修行之人无不以态度从容、处乱不惊者为大师。这更应坚定我们提倡诵读的信心。

  其次,我认为诵读可以培养思考的习惯。古人为什么留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读得多了,自然就促进了思考,否则怎么会“其义自见”呢?仍以学作对联为例,假如学生自己不动脑子,背多少段“天对地,雨对风……”又起什么作用呢?他肯定写不出好对。应该说诵读能促进学生思考,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即使有一些暂时理解不了,先牢记于心,随着他阅历的增长,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可能会顿悟,从而使知识水平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大家想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不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吗?本文开头提到的《三味书屋》一段即为一证。

  再次,我觉得诵读还可培养学生语感。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觉,了解的程度和语言之间的距离,或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而训练语感、培养语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即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幼儿学说话,他跟着大人说得多了,对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安排自然烂熟于心了。有哪个父母是把世间所有的句子搜集到一起,编成教材天天给孩子授课呢?但孩子的语言也都语句通顺。诵读对于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更何况古今饱学之士无不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榜样,如苏轼能将《汉书》背得烂熟,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钱钟书先生谈起古籍更是如数家珍。从这些文学大师身上可以看到熟读背诵对于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它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当然诵读在提高学生文学修养、道德修养等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自不必说。

  应该说诵读就是一种能力,而诵读能力并非天生,完全靠后天的培养。那么,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

  我觉得老师要率先垂范。朱自清先生曾提出“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朱自清《论诵读》)的诵读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先要有基本的诵读知识,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必要时还要经过诵读培训,然后才能垂范于学生。

  再就是要督促学生做好三读:即课前读,课上读,课后读。课前读即课前预习时要读,它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是要将疏通字音、辨识词义、理顺语句相结合,辨识文中生僻的词义,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能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一致看法。课上读即课上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老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课后读即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训诂都容易融会贯通而达到进一步的理解。这时候,必要的指导和督促是诵读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但早在1946年,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的《新生报》上连续撰文,强调“诵读”,到了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老调重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觉汗颜,但愿各位同仁、同学能重视诵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标下语文女教师角色的定位    下一篇: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