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黄县第四高级中学      姜丽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语言文字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抓手,“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在阅读教学中,“得意忘言”、“得意忘形”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学习语言上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认定了“学习语言”这个大目标,在“言”中得“意”,实现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就变得简明多了。现以诗歌教学为例来做论述如下。

  1、在品味词句中共生

  何谓“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语》:“一言以蔽之。”这里的“言”就是说话,说的话。范晔《后汉书》:“以言为主,以文传意。”刘勰《文心雕龙》:“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从词典义来看,“言”即辞、文、句、论、叙、告等言语形式的总称。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具体的字词句来表达的,一个字词往往有非常丰富的形象内涵和情感内涵。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细细咀嚼,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贴切,表情达意的准确,感悟那隐藏背后的“只可意会”的意蕴,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到人文的情怀。

  《观沧海》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来体会作者写景的壮阔、心胸的阔大,也可以抓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来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认识。这样,通过对“言”的把握,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是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至此就达到了得“意”的目的。

  2、在融情想象中共生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言,所以,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感悟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而这种感悟,仅仅依靠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多的要以情感为线,反复咀嚼文本呈现的丰富意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文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在想象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情感与形象的对话建构语言、提升精神。

  比如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中,我以“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切入,引导学生想象“这都是谁的眼泪?这点点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眼泪啊?”体会诗人之悲愁;让学生想象身处北方的遗民的生活画面,体会诗人之愤懑;想象南宋的权贵醉生梦死的场面,体会诗人之忧愤;借助“东流水”的意象想象诗人“醉里挑灯看剑”、“想剑指三秦”的壮怀激烈。这样学生就真正读懂了诗人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抒写的爱国主义动人乐章,而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也必将震撼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精神提升的自觉需要。

  三、在角色体验中共生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的抒发,而作者的情感抒发又和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自己和文中人物联系起来,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移情入境,设身处地,以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在特定情境下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作者共爱共恨,从而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德,并转化为自我的品质。

  《清平乐·村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领会“醉”一词的丰富内涵,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让学生知道收复失地,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是辛弃疾一贯的主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由这个“醉”再去想一想:都是谁在醉?为何而醉?如果是你,最让你醉的又是什么?学生描述着翁媪心中渴望的那美好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画面,畅想着温馨的村居生活,从而真正体味到白发翁媪正陶醉于美满生活中。角色体验帮助学生走进了作者内心,充分理解了作者爱国为民的情怀,实现得意目标。

  四、在反复诵读中共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本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文本蕴含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从而喷涌出不吐不快的言语表述。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地穿行于听、读之间,这是“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实现的主要操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获得“言意共生”的根本手段。“读”不但促进了理解,同时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异于舍本逐末。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可见,读熟了,课文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烂熟于心,教师虽不明示什么表达方法,学生却自然地习得。读,包括吟哦、涵泳、有感情地诵读等,读的声音可大可小,形式可以不一,读的本质是对语言全方位的品味。具体说来,诵读是由言得意的最佳途径。一是配乐示范读,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走进诗篇。二是学生单独读,读完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共谈感受。三是浏览读,让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浏览重点词句在心中品悟。这样,在反复的诵读交流中,学生容易理解作者思想,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真谛。

  五、在模仿抒写中共生

  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堂:动嘴多而动笔少。经常是老师领着学生热热闹闹地品读、议论、交流……极少看到当堂练笔。尤其是公开教学,老师们似乎生怕让学生动笔写了,课堂上一片静悄悄会“冷场”,所以一般不安排练笔,即使安排了,往往也是做为万一课堂时间有余的备用环节,时间万一多出一两分钟,则匆匆拿来,虚晃一枪,让练笔成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摆设。其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各种写的练习。这种练习要把对课文语言形式学习、内容理解、情感熏陶有机结合在一起,彼此交融。这样的过程,内容理解和情感熏陶促进了语言的学习运用,反过来,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又深化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真正达到言意兼得。

  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列锦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生活感悟,有的学生写的还不错呢。比如学生仿写的《天净沙·乡村》“村落庭院篱笆,炊烟乌鹊晚霞,一行新燕呢喃,绿浪白杨,春天青草红花。”

  六、在资料拓展中共生

  语文教学中要有效进行言意共生,光凭一篇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作者、主题、内容等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搜集阅读更多的文本资料、声像资料等,互文参读,从而更好地拉近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握文章的基调,体会作者的内心,深切感受文本所蕴含的内涵。

  学习毛泽东《七律·长征》时,可以搜集作者的其他诗篇《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沁园春·长沙》等来进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伟人心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很好的利用与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注意从语文的视角解读教材、生成课堂。诗歌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应从“品味词句、融情想象、角色体验、反复诵读、模仿抒写、资料拓展”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涵咏品味诗歌,让学生在得“言”中得“意”,又在得“意”时更深地得“言”,最后达到言意共生的语文境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散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