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散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黄县第五实验学校  王小康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涵养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式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情感体验可以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将“言”的学习与“意”的感悟二者融会贯通,才能让师生真正领悟语文的价值所在。我现以散文教学为例进行论述。

  1、从阅读中把握“言意共生”

  散文的定义: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主要特点是: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阅读则是引领学生多次朗诵,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在读的过程当中,用心与作者通过文字进行心灵对话。在语速节奏、情感融入的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和人格,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状态,进而将自己模拟带入,打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时空差距,二者合一。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例如在《背影》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闭眼聆听,学生的默读、小声读、声情并茂阅读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的学生的知识储量,积累基础的语文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背影》文中,通过对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的诵读,重点词句例如:第一自然段中“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第二自然段中“祸不单行”、“满园狼藉”以及第三自然段中“借钱办了丧事”、“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写作背景、生存状态。不仅仅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而且还领悟到了作者“惜字如金”的用意。

  第四自然段中,开始,父亲事忙,再三嘱咐茶房送我。之后,父亲踌躇了一会后,决定自己送我。通过阅读,情景变换,学生更能深刻地感悟内容,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获得一些表达上的知识、技巧,为习作提供储备。第五自然段中,通过父亲与脚夫打交道,上车后,父亲的行为和嘱托,让我感受到我这样大的人,难道还不能照料自己吗?这样的思想情感伴随着情景的转变,让读者感同身受。

  第六自然段中,通过阅读,我们清楚感受到如下情景,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在买桔子的过程中,父亲各种动作描写,例如:探、攀、缩、倾等动词的使用,让读者身临其境。第七自然段中,通过父亲书信的内容,我于晶莹的泪光中,又模糊看到父亲的背影。发出自己的感叹。以上种种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文本阅读,能让我们读到课文的深刻之处、独到之处,能让我们接近或走进作者的内心,能让我们品味到语言的滋味,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从感悟中体会“言意共生”

  经过阅读阶段,教师引领学生精研《背影》文中的重点字词及段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感悟”语言文字。品味文章中的精彩句段,进而达到“言意共生”。

  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中,共出现四次“背影”这个词语。第一次“背影”出现在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引发我们的思考,概括总结,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背影”出现在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是写父亲去为作者买桔子的背影,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概括为:望父买桔,刻画背影。第三次“背影”出现在第六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四次“背影”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读者父亲的亲笔书信,在泪光中浮现父亲的背影。总结为: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对以上四次“背影”的描写,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文本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之匠心。领悟文本之“意”、事物之“象”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背影》中最为动情描写的一次“背影”是父亲买桔子的背影。在父亲的外貌描写基础之上,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重点字:“探”说明父亲年龄偏大,动作不灵活,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说明无处可蹬,无可奈何的样子。“倾”表达出父亲虽然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状态。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人间至情大抵如此吧,每每读此都欲潸然泪下。

  经过教师引导的精研、学生的情感内化,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和情感投入,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从而进入文本的“意境”。这样才将语言文字赋予生动的灵性,从中“感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读者通过语文文字的理解,情感的内化,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在共识的基础上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一起脉动。最终达到“言”与“意”共鸣。

  3、在表达中生成“言意共生”

  由言到意的转换过程就是言语的理解过程,即听与读;反之,由意到言的转换过程就是言语的生成过程,即说与写。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言”“意”不断转换共生的过程。《背影》文章通过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的事情,表达了父子之间的一片深情。精研此文后,学生内心必定产生自己的独特心理体验。

  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通过对典型“文段”的阅读与感悟,不断内化知识、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并外化为“我说我所想,我写我所思”,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的过程。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也就是学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准确而又精细地表达出来。这就做到了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表达”是结果,反过来,又可提升“阅读”与“感悟”的过程,三方涡旋深化,相得益彰。

  通过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情境,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整合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采用各种形式,例如:激情演讲、读后感、小习作。等等教学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而且发展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四、语文教学的“言意共生”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领悟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之中,品读感悟文本语言,内化情感,外化表达。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引领着学生浸润于语言文字之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言意共生”中创新与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下一篇:“言意共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案例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