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2-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是个真理,但这一真理有两层含义: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自己的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换言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除了外部应该为教师创设些更为人性化的环境和空间外,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觉醒了,真正回归“人”,教师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用生命去感悟生命,撞击生命,激活生命,温暖生命,滋润生命,从而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再来说说语文教学。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语言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再现,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田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它使得语文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文活动“听”“说”“读”“写”,是人的一种生命的运动;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命运动。

  一、全面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善师生关系,构造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关注生命,首先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认识,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认识到他们都有极大的潜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个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个性,帮助其发展和完善个性,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个性的研究,在教学中关注并努力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使教学具有人性化。要坚持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以适应学习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其次,语文课堂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甚至错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要有协作意识,把师生之间的教学看成是一种合作活动,是完全平等的协作活动,尤其是要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交流视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再只关注传授多少知识,而应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总之,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学会完善生命。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发现“人”。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教材中的文本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低徊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其中跃动着的思想与精神、灵魂与气骨、生气与生命,都会以其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唤醒学生的人性与理智、情感与灵魂,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这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这些有是散落在教材中的,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和挖掘,学生有可能意识不到,甚至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学会珍惜生命,懂得尊重生命,知道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

  比如,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密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墙上的斑点》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种种联想,所表现的其实都和生活状态有关。作者追寻这样一个优美宁静、平等自由的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这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生命境界,也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发现的“人”的存在价值之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描写“自由清醒生活状态”两部分文字的朗读,抓住一些富含哲理的语句,体悟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深刻思考,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二,要体悟“情”。语文教材,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写情来刻画人的;要发现并体验“人”,就必须通过作品的具体的故事来发现、体验“情”。李泽厚说:“艺术的特征是形象性,其实,情感比形象性对艺术来说更重要。艺术的情感性常常是艺术生命之所在。”文学作品,“笔锋往往带情”,如《项脊轩志》的“欲涕”深情,《我有一个梦想》那汹涌澎湃的激情,熏陶着我们,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更丰满。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是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第一部分记叙“我”双腿残疾后十五年来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抒写“我”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中对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叙说“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疾儿子那种不仅疼爱而且理解、毫不张扬却意志坚韧的母爱,寄寓着“我”对母亲的无限痛悔、思念之情。把两部分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我”与对象的关系,关键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课文的思想美和语言美熔冶于“情”中。语文教育,最要紧的是要在作品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于是,我们按鉴赏心理“解构自我—比照自我—拷问自我—提升自我”安排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体悟“情”的教育。阅读教学中,体验文本蕴涵的感情构成了生命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要感受“美”。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发掘美的因素、体验美的感受。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川端康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清醒地活下去”,去努力感受到更多的自然的美。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到更多的自然美呢?首先,作者认为“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自然美也是如此。其次,作者告诉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再次,作者说明不但好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更重要的是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最后,作者认为要感受到真正的自然美需孤寂恬淡的心境。川端康成认为,这样的与美的邂逅,就是文学,就是人生。同样,我们读《花未眠》,这样的与美的亲近,也是一次美的启迪。

  第四,要领悟“理”。语文教材中不仅论说文充满道理,就是艺术文也蕴涵深刻的哲理。《巴尔扎克葬词》的生死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自蔽”之理、《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有无”概念,让我们心灵颤动、思考不已,而且对“理”的体验是对作品感受深刻化的体现。如《我与地坛》的教学,我们就是通过语言让学生领会文本中的“理”的。抓住作者笔下,对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吗,到作者明白了什么,来做有创意的评价。概括:小昆虫和草木当然明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虽很卑微,且处在荒芜之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史铁生想到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也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通过步步引导,小结出: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除了语文教材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视野,领悟生命的内涵。在教学完有关生命的文章后,可让学生到课外再去读有关生命的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不仅让学生更多的读了这些美文,陶醉于那优美的遣词造句中,更是让学生又一次被那些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对生命的渴望所震撼。从而关注自我的生存价值,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三、加强作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学会善待生命。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这样的要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程红兵老师认为,生命性是中学生作文的本质特性。写作显示人的生命意志和本质需求,是人的发展的选择,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生命的需要,是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把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做人”的教育中去,也即融入人的生存、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融入人的知、情、意、行的成长之中,让学生的生命得到舒张。

  第一,指导要突出情感色彩。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真实自然的情感,不故作姿态、无病呻吟,可以寄情于物,化实为虚,想象寓情等;表达积极健康的情感,抒发心灵美的情感,凸现个人修养,讴歌高尚情操。比如下面一则学生作文片断:

  和父亲远了,却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感受到父亲其实给了我很多很多。他的放任自由给了我多少别人没有的东西。在我的同学向父亲撒娇讨奖赏的时候,我已经不得不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文理分科的时候,妈听说我选文科非常生气,父亲却淡淡地说:“随她去吧。”他没有多说什么,但他的淡淡的口气却藏着对女儿的信任,父亲一定相信:女儿长大了,女儿一直都优秀,她应该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并且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我突然就明白了父亲这些年来对我的事不闻不问的一片苦衷,他是希望我自由地伸展自己的理想而不受太多的束缚,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很早,父亲就认为他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如果有一天,父亲也走进了我的往事,只留给我一个颤抖的背影,我该如何去承受呢?

  第二,素材要体现生活色彩。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回归生活已成为作文的生命源泉。体现生活色彩,首先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作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表现学生生活的意义;其次要关注社会热点,在作文中辨证地展示真实的、多元的生活。只有让作文处处洋溢生活色彩,才能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我们已经连续四年引领学生研读“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和人生感悟,挖掘写作素材,进行生命教育。2010年度的十位人物,就又分为几大类题材:爱国——信念与行动,敬业——职责与坚守,自我——挑战与超越,幸福——简单与奉献,等等。

  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因此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这样才能读懂生活,写出生命,继而以他们的心、他们的笔去创造生活之美,提升生命价值。

  第三,写作要洋溢人格色彩。人格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核心。作文中的人格色彩就是指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篇章等能展示出个性化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表现出个性化的道德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张作文纸就是展示每个人知识的舞台,而人的知识都是附着在人格上。洋溢人格色彩,首先需要学生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其次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再次还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在写作中流露美好情操和创新意识,洋溢完善的人格色彩和力量。我们曾写过一篇以“生活需要……”为话题的文章,当学生头脑中智慧、灵感的火花被激发时,人格提升的效果也浸润其中,学生们补充的题目就有“生活需要诗意”“生活需要淡然”“生活需要信念”“生活需要感恩”“生活需要永不放弃”“生活需要自我反省”等等;更有精彩的片段与文章,如:

  阴晴圆缺的月,悲欢离合的人;无论是春暖花开日,是夏木阴阴时,是秋蝉凄切声,是冬至飞雪天,都包含了冷暖欢愁,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面对生活都有自己的态度,而我愿选择诗意地面对,因而我的生活需要诗意。…………诗意于眼眸…………诗意于耳畔…………诗意于心田…………或许你不是诗人,但若你能诗意地生活,你就如同一位诗人。——《生活需要诗意》

  淡然,要明白人生不只有这些繁华,得不到你想得到的,得到了你不想得到的,这是命运的残忍,你要做的不是反抗,也不是承受,而是接受。…………我想有些话不必说,不是开不了口,而是那些记忆已融入了岁月,不用启于唇齿,不必展于眉间。…………生活中需要一些淡然是我的忠告。如果将来的你有了别墅,我会在月华如水、杨柳堆烟的庭院与你仰望同一片蓝天,漫天星光尽收眼底,虫鸣夜歌悦于耳畔。我要说的是,我拥有着你能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以及你所无法拥有的那份淡然,我永远都会多出一份幸福感…………

  ——《生活需要淡然》

  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教师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积极交往中,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所以,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采用赏识评价,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写作的良性循环,让学生爱写、乐写,使作文成为学生生命自发的需求。

  生命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活动来指导学生针对自身人格弱点有选择地参加实践活动,磨砺自己,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生命状态。如举办新闻采风、影视作品评析、学生佳作评点、生活聚焦讨论、时事专题演讲、诗歌创作朗诵、学生自办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更多地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关注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做到"修己善群",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生命素质。

  成功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关注生命、珍视生命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表达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认识到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积极进取,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学习生活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亮。就让我们教师先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完善自己的精神生命;再用生命教育来点亮学生的心灵,陪伴他们去提升生命质量,体验生命,享受生命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字理识字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