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体验策略应用例谈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倪兰芬 维新乡中心小学

  【摘要】

  新课程标准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充满了人文性,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运用好体验的策略,在“生活中”、 “探索中”、“实践中”、“应用中”、“成功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前进。

  【关键词】 数学   体验   实践   应用

  新课程标准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充满了人文性,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有了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那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运用好体验策略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优化学习材料——“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因此,体验性学习的前提就是要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设计情景时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让数学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方法之一】生活再现,体验实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学习越有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多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在课堂中加以利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例如《负数》这节课我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在新知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再现了《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的视频,当播音员用浑厚的声音播出:北京,雨加雪,0度到7度,哈尔滨……等温度,熟悉的声音和动态的图像,很快的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新引入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了起来。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购本子的情景:爸爸给我5元钱去购买本子,每本本子的价格是2元,共可以买几本本子?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很轻松地就能够解答了:5元里面最多可以有2个2元,也就是说只能买2本,因为余下的1元已经不够买一本了。而有了这样的体验过程,也就轻松地解决了“为什么有余数、如何余的”等有余数除法的教学难点。这样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方法之二】生活难题,激发挑战性

  好奇和好胜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学习材料的呈现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断打破思维的平衡,让学生在体验数学过程中感受到挑战性。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出示一张圆纸片:“假设这是一块饼,要平均分给二个孩子,你能分出来吗?”学生动手操作,很快完成了任务。“那我要四分之一,又应该怎么分呢?”教师加大了难度。学生动手操作,又很快分了出来。

  这时教师又随手写出三分之一,问你能在圆纸片上表示出三分之一吗?

  学生马上开始折纸,但因为这张圆片纸很难平均分成3份,“怎么办呢?”学生马上陷入了思考之中。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学生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学生又不断地生成问题:为什么用这样的折纸方法可以表示呢?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在挑战中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猜测、验证,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方法之三】 课堂生活,感受趣味性

  以往,数学课往往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关注课堂的人文性。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把课堂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多参与学习材料的收集和处理,让学生多来当当小老师,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翁,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有生命力,才会焕发生机。记得在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请学生计算“23×3和24×3”,在得出正确答案后,有一只手高高举起:“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24×3=69+3=72。”“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好吗?”老师问。“我是这样想的:23×3=69,24×3比23×3多了一个3,所以可以用69+3=72。”当这位学生说出过程时,全班都投以赞扬的目光。忽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子母法。因为下面的做法必须依靠上题的答案来做。”“哈哈哈!”全班顿时大笑起来,老师也笑了。多么巧妙的解答,多么聪明的孩子,多么幽默的孩子!这样的情景我想学生肯定会终身难忘,也正展示了数学课堂的魅力。

  二、提高问题意识——“探索中”体验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与发展。进行体验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需求,自发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的意向。

  【方法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数学

  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出示要要想方设法情境化,这样可以吸引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情感。如六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头牛很聪明,它能画圆,你知道它是怎么画的吗?学生兴趣很浓,积极开展探索,反问了老师一些问题,并得出绑牛绳的木桩或树是这个圆的圆心,牛绳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然后老师又提出了:如果让你在操场上画一个圆,你需要什么工具?准备怎么画?生1:给我一根长竹子,我自己为圆心,竹子为半径,我在原地转一圈就画出一个圆。生2:给我一个钉子和一根绳子,一头用钉子钉住,我把绳子拉紧,绕着圆心跑一圈就画了一个圆。生3:我一只脚站,另一脚伸开的长作为半径,转一圈也是一个圆了。……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并且学得开心,想得有味。

  【方法之二】关注日常生活,引导学生“问”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提高问题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因此,我布置的数学作业除了书面的以外,还常常加一道观察发现的作业。例如:在学习《认识圆》之后,布置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圆”的运用,并说说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就专门研究了“车子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既巩固了圆的知识,又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如:教学完《圆的周长》后,布置学生去画铅球、篮球等运动场地中的圆并计算它们的周长……这样的作业,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学生乐于做,并且能够较好地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方法之三】构建交流场所,引导学生“做”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还要积极构建课堂中的交流场所,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历,在智慧的碰撞交流中总结规律、明白方法,体验数学思维及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圆形的物品和图片等,课中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索,分别测量圆的周长。在交流时,学生说出了用线绕象棋一周、先作个记号在尺子上滚动一周等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而用什么办法测量纸上画的圆时,学生又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最终都认为这些方法有些繁琐,引导了用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思维的碰撞基础上,又让学生探索验证3.14的来历……

  这样的交流展示过程,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感受思维碰撞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的魅力,学生探索的欲望在不断生成,思维在不断地发展,逐渐建立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同时在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中,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加强动手操作—— “实践中”体验数学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又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正是体验数学的重要途径。

  【方法之一】 课前实践,积累体验的素材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门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前,就布置学生收集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并带到学校里来;在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以内课内开展摆放三角形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方法之二】课中实践,体验知识的过程

  中国有句格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例如,让学生使用学具中的纸币进行买卖文具;在学了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亲手量一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短;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摆一摆图形;学习时间单位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这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他们一生都忘不了。

  【方法之三】课后实践,体验知识的运用

  “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后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例如:学习《观察与测量》后,让学生测量或估计教室、操场等的长度;如学习了路灯下影子的长短后,可布置学生晚饭后陪妈妈,观察妈妈和自己的影子方向与长短的变化等等……

  四、解决实际困难——“应用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了10以内的数后,让学生将自己好朋友的电话号码记下,写成通讯录;学了“认识时间”后,布置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写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学了“分类”后,让学生回家整理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学习了比例尺后让学生根据地图计算家乡著名景点间的距离、熟悉的城市之间的距离等等。最典型的要数“购物”了,可以通过设立班级小小回收站、小商店等让学生参与买卖,也可以让父母亲带孩子上超市或商店买东西等加以体验。

  五、拓展解题方法——“成功中”体验数学

  体验成功的快乐是进行进一步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以进一步激发其探索的欲望,保持学习的兴趣。而拓展解题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与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积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敢于并善于巧思妙解,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与课程标准鼓励“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不谋而合。笔者认为应本着“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巧思妙解,注意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经历下列过程:面对问题从无办法到有办法,从有办法到办法多,从办法多到能迅速捕捉到机智巧妙的办法。这样的过程,只要教师及时鼓励肯定,相信,定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中来,动手实践,大胆体验,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最有效的、最持久的、最感兴趣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书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朱水萍副教授《体验学习: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审思》

  3.唐春秀《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注重体验教学 促进数学学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留白美”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式的整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