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警惕课堂练习中的“四化”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进入课程改革以来,部分教师对课堂练习重视不够,比较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练习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切实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就应警惕下列课堂练习中的“四化”。

  一、 练习目标模糊化

  [点击现状] 听了许多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练习,有的是新授课中的练习,有的是练习课中的练习。课后与执教老师交流这节课的练习目标是什么,老师大多吞吞吐吐,不甚明了。

  [校正策略] 上课前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练习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要练习这些内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等等。明确了这些,才能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才能正确指引练习的方向,充分发挥每道习题的作用。其实,不同课型的练习目标是各有侧重的。

  新授课的练习应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真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练习课的练习应重视对比,以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课的练习应注意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重视“形同质异”题组设计,在比较、辨别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 练习内容随意化

  [点击现状] 这是一节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复习课,教学内容是第14、15页第5~10题。

  第5题是12道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纠错非常细致,大约用了8分钟时间。按《教师教学用书》的安排,这道题是上一节课的复习内容,而上一节课的其余复习内容已经让该老师渐次分散在课余时间内完成,所以把该题移至本节课。对本节课而言,这样的非重点练习竟占用了大约20%的时间。

  第6题有四组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教师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又用了大约8分钟时间。

  第7题是解决一个关于减法的实际问题。教师讲解、学生做完该题用了8分钟时间。

  第8题是解决一组关于加减法对比的实际问题。读题、画图、讲解花去大约14分钟时间。

  第9题是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第10题要看图进行简单的推理,这两题应该是教学的难点。刚读完第9题的题目,下课铃响了。看来,这两道题又必须得借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完成了。

  [校正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等于可以盲目地、随心所欲地割裂教材的教学内容。如何克服练习内容的随意化呢?

  建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依据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的,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整体上分析每一道习题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把握每道习题的侧重点。在上述复习课中,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显然应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使用教材的态度应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创新,而非机械地割裂和拼凑。

  把握学生的学习现实。学生需要哪一方面的练习,在练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有效地进行引导,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上述复习课中,由于教师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基本的口算题掌握不熟练,耽误了教学时间。这一点教师在课前就应有所准备。同时,教师还应意识到学生解决第9、10题是有难度的,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只有把握学生的学习现实,练习教学才能突出重点,取得实效。

  三、 练习过程机械化

  [点击现状] “照本宣科”——练习安排循规蹈矩,教师按照教材顺序逐一呈现习题,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教师点拨后再完成。练习目标指向的是全部做对,练习过程仅是简单模仿,忽视了练习负载的培养数学思维和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功能,更不要说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了。

  “越俎代庖”——为防止学生出错,教师在学生进行练习前把“注意事项”交代得详详细细。这样的做法,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难度,剥夺了学生锻炼数学思维能力的机会。

  “一刀切”——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对班上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布置同样的练习,导致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

  [校正策略] “做减法”。课堂练习容量过大,容易挤占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教师应精心挑选典型而有思维价值的练习题,给学生的独立探究留有余地,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习题,教师也要减少过于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审题与思辨的能力。

  “做加法”。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结构,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的资源,对常规习题进行开发,提升习题的价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基础的策略,只要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都可以运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通过练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除布置一些记忆类、模仿类等适当必要的练习以外,更应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添加一些密切联系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想想做做”第5题,要求学生填写数轴上的数。我通过以下处理,创造性地开发了习题的思维价值——

  1. 猜数游戏。

  (课件出示)这是一块橡皮,它的价格比1元少。猜猜看可能是多少元?同桌互相说一说。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漂亮的小水壶,它的价格比1元多比2元少,猜猜看可能是多少元?把你猜的价格用彩笔写在白纸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 填数轴上的数。

  (课件出示第5题)0的右面第一个点用哪个小数表示?第二个点呢?一齐往后说一说。(课件逐一出示小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轴上的数,发现:0和1之间的小数不满1,所以都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满1了,但不满2,所以都是一点几。

  在具体的猜数情境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有序地列举了小于1的,在1和2之间的一位小数,进一步体会了这些小数的实际大小。在此基础上,再填写数轴上的小数,通过数轴与这类小数的一一对应,使学生对这些小数建立更加清晰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做弹性处理”。在布置练习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难度不太高、数量不太多的基础性练习,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做有一定难度、能自主选择的发展性习题。

  四、 练习评价形式化

  [点击现状] 这是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教师提问:“2005年一年有多少天?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交流时,一个学生回答:“31 × 7 = 217(天),30 × 4 = 120(天),217 + 120 + 28 = 365(天)。”教师要求做对的举手,并评价说:“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随即转入下面的教学流程。我观察附近五六个学生的草稿本,他们都没有算完,有的可能是时间来不及,有的可能是不会算。

  类似于上面“做对的举手”后便结束练习的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随堂课中。许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形式化评价过程中逐渐淡出学习活动中心,最后成为学困生的。

  [校正策略] 根据练习过程全面评价练习情况。练习后的评价需要关注结果,更需要关注过程;需要关注优等生,更需要关注学困生;需要关注正确信息,更需要关注错误资源。

  根据评价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引导他们回顾自己练习的过程,多问一些“想一想,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问题。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初步学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失,并总结经验,多问一些“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等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补充习题,及时查漏补缺,达到真正巩固内化的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尝试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