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谈如何增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其课堂也应该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引导学生的行动。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行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跃起来了。从动手,动嘴,动脑,最终达到动心。这样,不但能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也能使学生的行动充满了活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活力

  “生命力如果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连传统的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的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更加不用说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了”。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或者听课教研的过程中,常常感觉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其实是比较乏味、沉闷,缺少生气、活力的。即使教师事先已经很认真地备课了,课堂上也努力地想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了,但效果却仍是不尽如人意。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不管是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就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达到教学有效的前提就是要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因为“活力”是激活脑细胞使思维活跃起来的原动力,我们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所谓“活力”,原指生机蓬勃的力量。在课堂上,就是师生生命的创造力。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那么,究竟如何去“点燃火焰”,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能够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         多动手,体会其中乐趣

  初二的学生一般才十四五岁,仍是比较喜欢动的年龄。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运用得好,可以充分地吸引他们投入课堂。不单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他们拿出双手来进行实际操作,其实在各门学科中都可以这么做。历史与社会课堂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思维敏锐,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或者操作。一方面,是勤于动手,培养收集相关信息并整理的能力。有很多教学内容,鉴于篇幅有限,教科书上都提得很简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己动手收集。例如,学习《蒙娜丽莎的微笑》之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文艺复兴前后的绘画、建筑等艺术成就的图片。比如科隆大教堂的照片和《最后的晚餐》等画作。这样做,无形之中就让学生提前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是真正地在课堂上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学习第五单元,工商业的兴起中《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这样做。在分析完小作坊和手工工场的不同特点后,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另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规定时间为十分钟,数量为5个。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工作效率明显要高。设计这一操作的目的当然是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手工工场的效率比小作坊要高很多。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效果很好。

  二、爱动嘴,表达内心感受

  口头表达是学生课堂上和老师交流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可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为缺少口齿伶俐、思维清晰,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总有一部分学生,要么“金口难开”、词不达意,要么就是条理不清、闲话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各自发表意见,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时,我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究竟是否该被禁止?为什么?(1)为什么不是郑和发现了美洲大陆?(3)如果当时郑和的船对和哥伦布的船对在海上相遇了,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形?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活跃起来,都争先恐后、毫无顾及地发言。第一小题唇枪舌剑,各执一词,非常有利于辨证思维的培养。课堂马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对第三小题也兴趣十分浓厚,妙语连珠,各种合理的假设和推断层出不穷。这个过程中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表达的能力。

  三、勤动脑,开启思维之门

  动脑是一种智力活动。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四个基本要素。动脑指的就是思维力的运用。思维又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三种。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这几种思维都有广泛地应用。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实施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历史与社会课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动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十分的重要。我们可以用情景教学法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感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历史与社会知识,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掌握牢固,而且也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学完欧洲四位著名的航海家对新航路的探索的相关内容后,我安排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美洲的发现是哥伦布个人的功劳,或者说是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历史贡献。结合课本的内容,想一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当然能迅速判断出,不对。但是当问到为什么不对时,就没能那么快速地做出回答了。一些学生从个人与团队这个角度能讲出一些自己的见解。我在充分肯定他们答案的基础上,再提醒学生联系新航路开辟前已经具备的条件来考虑。从而认识到当时新航路的开辟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即使没有哥伦布和西班牙的探索,也会有其他国家和别的航海家进行探险,发现新大陆。自然也就理解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通过这种思维提示模式,动脑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干瘪的命令,而是一种思维提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动脑可以伴随教学过程之始终。通过长期如此的培养,学生自己也就养成了按照这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仅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做习题和考试的过程中,还能将其运用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会动心,指导后续行动

  “课堂教学的期待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在动手,动嘴,动脑的基础上最终将要达到动心。内心有了真正的触动,就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为之感动、为之深思,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更深入地探究其关键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的潜能,以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临挑战的中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多次在中国与同一时期的西欧情况的对比过程中,感受十分深刻。既有一度经济领先时的认同、高兴之情;也有政治上皇权高度强化时的愤怒、惋惜之情;更有思想上保守、封闭的的着急,担忧之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情写满了很多张脸。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为国努力的信念也更坚定了。

  心动可以演变为行动。情感渗透和道德教育就都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接下来的行动也更加容易了。

  可见,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智慧的、创新的、和谐的。有活力的课堂要拥有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富有智慧的设计、采用创新的思路、创造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的智行动,去“点燃火焰”。让课堂激情荡漾、神采飞扬,使学生活力四射、跃跃欲试,在知识的海洋里欢愉地采撷智慧的浪花而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盛群力《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试论历史情景教育名    下一篇: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推荐资讯